雍正簡介

雍正

中文名稱: 雍正

又名: 清世宗 胤禎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清代

民族: 滿族

生 卒 年: 1678—1735

相關事件: 改土歸流

相關人物: 乾隆 康熙

生平簡介

清世宗,名愛新覺羅·胤禎(公元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後繼位,為清代入關第3帝。在位13年,傳說為俠女呂四娘報家仇所暗殺,終年58歲;一說為正常死亡,葬於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縣西)。

雍正帝胤禎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8歲時隨康熙出關北巡,10歲時出獵封為貝子,32歲時又晉封為雍親王。康熙死後,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

說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謎,民間最流行的說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詔書,將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得即大統。但這種說法顯然是謠傳。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傳位詔書是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一邊是滿文,另一邊是漢文,即使漢文可以修改,但滿文是由字母拼成,無從修改。二,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傳位詔書上如果是傳位給十四子那么就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如果這樣寫,那么就不存在將十字改成於字的可能了。

那么康熙皇帝為什麼要傳位給雍正皇帝呢?一些學者認為康熙選擇雍正主要有兩點。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時政績卓著,掌管戶部任勞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聖主,但在晚年有些過於仁慈,使得官場中出現了腐敗的現象,康熙皇帝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徹底整頓吏制的皇子來即位,這樣以鐵面無私而著稱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視線。另外,雍正皇帝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愛,並帶在身邊親自調教,康熙選擇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證大清能有兩代好皇帝,也可以說雍正的即位還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謠言,應該是他的政敵刻意製造的,並沒有歷史依據。

雍正繼位後,嚴厲鎮壓了曾與他爭奪皇位的兄弟,將允題長期幽禁,將兄弟允祀.允唐害死,貶斥了康熙的親信,並且藉故禁錮殺害了隆科多和年大大,為了對付政敵和仇人,他實行特務統治,還與綠林俠客創造出一種暗殺利器,稱為血滴子。暗殺時,把血滴子往被害者頭上一罩,撥動機關,頭顱就被割落於囊中,再用化骨藥水化成血水。

雍正在位期間,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等措施,平定了青海和碩特部貴族的叛亂,反擊了準葛爾部貴族的騷擾,與沙俄訂立了《中俄布連斯奇界約》《中俄恰克圖界約》,劃定了中俄中段邊界。同時雍正大興文字獄,嚴厲鎮壓知識分子中的反清思想,竭力強化君主專制。

雍正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台的。複雜的社會矛盾,為雍正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幹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後代的乾隆打下了紮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儘管他為人冷峻,猜忌多疑,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雍正以前,滿族統治者沒有確定的傳位定例,所以在努爾哈赤和康熙死後,兩次引起皇位之爭,雍正吸取這一教訓,認為立皇子是國家大計,與一般的政治不同,不能由大臣議定,應由皇帝獨斷,但如公開立一皇子,又將引起兄弟的明爭暗鬥,惹出禍來,所以,他決定將自己選定皇太子的詔書,在生前寫好,密封藏在錦匣里,放置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皇帝死後,由總管太監取出,當眾宣讀。

雍正十三年(1735年)8月23日,太監見雍正到黃昏還沒有起床,也不見帳內有什麼響動,便起疑惑,忙去稟告皇后。據說,皇后趕來揭開龍帳一看,雍正已經暴死於床上。其中真相,宮內一直諱莫如深,不敢聲張,後來才漸漸透露出來。原來,雍正在位時,浙江有一個隱居不肯做官的文人叫呂留良,著有許多著作。他死後,有人告發他的著作有反清思想,雍正下令將其剖棺戮屍;著作焚毀,子孫和族人有的被殺,有的被流放到黑龍江;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學有一身武藝,她事先得知朝廷滅她家族,便奉著老母逃離家鄉,隱姓埋名,浪跡江湖。立志要報此家仇。七年後的一天晚上,她翻進圓明園宮內,潛入皇帝臥室,將雍正刺殺於龍床之上。

有人依據《起居手冊》雍正、乾隆兩朝《實錄》和《清史稿》,認為雍正遇刺純屬傳說,實際上雍正是積勞成疾而病死,屬於正常死亡。

雍正死後廟號為世宗憲皇帝,史稱雍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