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孫簡介

王念孫

(1744~1832) 清代漢學家。江蘇高郵人。字懷祖,號石臞。早年從學於戴震。乾隆四十年(1775)中進士。歷官工部主事、郎中、監察御史、吏科給事中,參與編纂《河源紀略》,撰該書《辨偽》一門,力辨河源所至之誤。嘉慶四年(1799),清仁宗親政,疏陳國事,首劾大學士和珅,名著朝野。累任直隸永定河道、山東運河道,歷辦河務十餘年。究心治河之法,整頓歷年積弊,為《導河議》二篇,上篇議導河北流,下篇論建倉通運,後因永定河泛濫成災,引咎辭職。罷官之後,潛心著述,以文字、音韻、訓詁的卓越成就,為一時學者推重。其學甚為淵博,雖不出漢學門徑,但不囿於漢學藩籬,治經不專宗一家墨守成訓,而諸說並列,務求其是,尤精於訓詁之學。中國古代文字學,重形而不重音,針對這一局限,萃十年心血,成《廣雅疏證》三十二卷,對中國古代訓詁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廣雅》為三國時魏張揖撰,《廣雅疏證》用為《廣雅》作注的形式,援引經傳,旁采眾說,考證精博,改正原書錯字、漏字、衍字等訛誤甚多,頗具創見,其學術價值不僅超越《廣雅》,而且若干見解也為同時訓詁諸家所不及。又兼長校勘之學,所撰《讀書雜誌》八十二卷,分《逸周書》、《戰國策》、《管子》、《荀子》、《晏子春秋》、《墨子》、《淮南子》、《史記》、《漢書》、《漢隸拾遺》凡十種,於古義晦誤,寫校妄改,皆一一辨明,用力甚勤。考證一字,往往羅列古籍,旁徵博引,令人信服。且能以歸納法得出古書致誤緣由,更屬可貴。雖亦間有據類書錯改本文及其他疏失,但得勝於失,功不可掩。王氏於音韻學亦有貢獻,清代音韻學,發端於顧炎武,之後,江永、戴震尤多創穫。至段玉裁,分上古韻類為十七部,密於顧氏的十部、江氏的十三部、戴氏的十六部。王念孫撰《詩經群徑楚辭韻譜》,以“同聲必同部”為分合標準,將至、祭、盍、輯諸部獨立,分古韻為二十一部,自成一家之說。他一生不好吟詠,所著短文,後世輯為《王石臞先生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