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燈簡介

義和團運動

清末民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它是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人民反瓜分、反侵略鬥爭的發展,又是長期以來遍及全國各地的反教會鬥爭的總爆發。

義和團的興起  義和團原稱義和拳,是長期流行於山東、直隸(約今河北)等地的許多民間秘密結社中的一種。雖然這個秘密結社重在“拳”而不在“教”,但清政府歷來把它當作“拳教”加以查禁,使它難以發展。甲午戰爭後,德國占領膠州灣,強劃山東全省為其勢力範圍;外國教會亦在山東擴展勢力,縱容、包庇不法“教民”(即中國教徒),遇有民教涉訟事件,它們往往出面干預,脅迫地方官袒教抑民,作出不公正的判決。民眾對教會積恨成仇,各地反教鬥爭接踵而起。義和拳遂成為反對外國侵略勢力的重要組織形式。

1898年10月(光緒二十四年九月),山東冠縣義和拳以閻書勤為首,聯合直隸威縣趙三多等,聚眾燒毀紅桃園教堂,占領犁園屯,震動了魯、直兩省的毗連地區,成為義和拳反帝鬥爭興起的訊號。次年10月,朱紅燈、本明和尚為首的義和拳在平原縣槓子李莊、森羅殿等處,與地方營隊戰鬥,促進山東許多州縣反侵略鬥爭的迅速發展。12月,直隸南部棗強縣以王慶一為首的義和拳開展反教會鬥爭;冀州開元寺武修和尚亦率眾焚毀景州蘇古莊等處教堂。山東、直隸兩省毗連地區的反教鬥爭連成一片。

山東義和拳開展反教會鬥爭後,當地傳教士要求清政府嚴加鎮壓。山東巡撫張汝梅則建議清政府改義和拳為團練,以便控制,並將義和拳改名為義和團;毓賢繼任山東巡撫後,企圖瓦解分化義和拳,採取“分別良莠”的辦法,對參加義和拳的一般民眾稱為良民,默許他們設廠練拳,對武裝反抗的人則誣衊為“匪徒”,捉拿懲辦。張汝梅、毓賢的計畫雖未達到預期目的,卻有利於義和拳的發展。山東各地大刀會、紅拳會以及其他秘密結社的成員和一般民眾紛紛參加義和團,使其成為具有廣泛民眾性的“滅洋”團體。

義和團的主要參加者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貧困和愚昧使他們的反抗鬥爭只能沿襲過去農民起義利用秘密結社的辦法,採取設立神壇的方式發展組織,操練拳術,吸引民眾。義和團分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等八門。其中乾字號(以黃布為標記)和坎字號(以紅布為標記)力量最大(有些地方出現“中”字號)。但各個字號之上以及每個字號本身都沒有統一的組織和集中的領導。義和團的基層組織是壇,又稱壇場或拳廠,是敬神、練拳、聚會、議事的場所。有的地方幾個或更多的壇口之上有總壇口,它們之間也無統屬關係。義和團的首領一般稱為大師兄、二師兄、三師兄,也有稱總大師兄和祖師的。各壇口往往各自進行分散的鬥爭,但當需要聯合行動時,即使數百里外,也派人接應,義和團參加者絕大部分是農民,其次是手工業者、舊式交通運輸工人、和尚道士、散兵游勇,也有少數封建知識分子、中小地主和官吏,還有地痞、流氓捲入。義和團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用畫符念咒、請神附身等“術法”動員民眾,廣泛宣傳“持符念咒、神靈附體”來鼓舞鬥志。他們信奉的神祇除佛、道以外,還有小說、戲曲、民間故事中的神怪和人物。義和團散發各種傳單、揭帖,以樸素的語言和歌謠形式,進行驅逐侵略者、保衛國家的宣傳。同時這些傳單、揭帖中也帶有迷信落後意識和盲目排外的情緒。

早在1898年反教會鬥爭興起時,義和團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這個口號在初期曾吸引廣大民眾參加,壯大了義和團的聲勢,但同時也反映了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模糊認識,以至後來因此受統治者的欺騙利用,最後被出賣。

清政府對義和團的“剿”與“撫”義和團在山東反侵略鬥爭的發展,引起帝國主義者的恐懼和仇視,他們指責地方官吏沒有採取有力措施保護教士、教民,對毓賢尤為不滿。1899年12月初(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美國公使示意清政府由武衛右軍統領袁世凱為山東巡撫,以便統帶所部新軍鎮壓反教民眾。清政府接受了這項無理要求。袁世凱就任後,把鎮壓義和團當作主要任務,發出布告稱義和拳“向乾例禁”,要民眾“傳送首犯”,隱匿不報者作為窩主治罪。他命令各屬懸賞購緝義和團,並派道府大員督同營隊四出攻剿。在袁世凱的鎮壓下,在黃河北岸領導鬥爭的義和團首領王玉振、王立東、孫洛泉等先後被捕殺,山東義和團實力遭到重大摧殘。

從義和團運動興起時起,清政府官員在對待義和團問題上,一直存在著主“剿”和主“撫”兩種不同意見。前者認為義和團源自白蓮教,必須嚴加取締,堅決鎮壓,以防止事態擴大;後者認為對義和團採取高壓政策,很可能對清朝統治帶來嚴重危險,主張實行“招撫”,加以操縱利用。這兩派意見互動影響清政府,使它舉棋不定,對義和團的鎮壓忽松忽緊。1900年1月11日(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一),即袁世凱就任山東巡撫後半個月,清政府發布一道諭旨,命令各省督撫嚴飭地方官,在辦理教案時,必須實行區別對待的政策,“只問其為匪與否,肇釁與否,不論其會不會、教不教”。這表明清政府採納了主“撫”派的意見。各國駐北京公使對這道諭旨反應強烈,斷定清政府有意縱容義和團。法、美、德、英等國公使會商後,於1月底發出照會,要求清政府全面鎮壓義和團。3月上旬,他們又脅迫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如果中國不接受要求,各國公使將報請本國政府派軍艦來華,實行武裝干涉。清政府於是又頒布諭旨,命令直隸、山東督撫出告示嚴禁義和團。清政府的態度反覆,同當時國內局勢有關。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再次主政,幽禁光緒帝(即清德宗載湉),主持、擁護變法的官員或死或逃,或被革職監禁,統治力量因分裂而更加虛弱。當義和團開展反侵略鬥爭時,中國正面臨被瓜分的嚴重危險,因此清政府對鎮壓義和團不能不有所顧忌。清政府利用義和團,還同統治集團內部權力鬥爭和廢立問題有關。端王載漪、軍機大臣剛毅等頑固派,力圖廢黜光緒帝,擁立載漪之子溥即位,以鞏固權位,但得不到外國公使的支持。載漪等人計畫受挫,蓄意進行報復。他們看到義和團反帝鬥爭的巨大聲勢,又相信義和團的“法術”,幻想利用民眾鬥爭來實現奪取皇位的目的。

清政府在“剿”與“撫”之間的徘徊,導致義和團在受挫于山東後,又將反教鬥爭轉至直隸地區。當地官員對此雖十分驚恐,卻不敢貿然進行武力鎮壓。義和團因此迅速發展。當清政府下諭旨明令在直隸嚴禁義和團後,直隸總督裕祿才調淮軍右翼統領梅東益所部六營及武衛前軍邢長春馬隊兩營到冀州、深州、河間等地鎮壓。義和團避實就虛,轉向西北,勢力大振。清軍疲於奔命,顧此失彼。裕祿驚呼“燎原大禍,恐在目前”。5月22日,淶水義和團會同安肅、定興拳眾,在石亭地方設伏,擊斃淮軍副將楊福同及清軍多人。裕祿急調武衛前軍楊慕時所部三營到蘆保鐵路沿線,又派武衛前軍統領聶士成親率所部到楊村、豐臺實行鎮壓。義和團為阻止清軍調動,破壞蘆保鐵路和電線。27日義和團進駐涿州城,“城頭上萬頭攢動,刀矛林立”,“老團、新團,時出時入,常有一萬餘人”,接著又破壞涿州到長辛店鐵路沿線的車站、橋樑,逼近北京。義和團的空前發展,已使清政府既無決心、亦無可能在短期內將其鎮壓下去。

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  清政府在義和團問題上猶豫搖擺,各國公使決定用武力脅迫清朝統治者就範,遂調集停泊在大沽軍艦上的海軍陸戰隊四百餘人,於5月底、6月初分兩批到北京。6月10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又統率多國聯軍(史稱八國聯軍)兩千餘人,從天津直趨北京,形勢愈發緊張。時旅順俄軍一千七百人趕來參加西摩特遣軍,因遲到滯留在天津租界內,待機出動。6月中旬,大批義和團亦準備進入北京城。清政府這時失去對局勢的控制,為了保住政權,必須作出抉擇,或者利用義和團抵抗西摩聯軍,或者聯合西摩聯軍鎮壓義和團。義和團聲勢浩大,反抗鬥爭得到北京廣大居民的同情和支持,部分北京駐軍也傾向義和團,加之“扶清滅洋”的口號,更使清政府感到義和團無意與它為難,大可利用;而西摩聯軍氣勢洶洶,來意不明,且總理衙門大臣許景澄等奉命到使館交涉,要求其中途折回,遭到堅決拒絕,更增加清政府的疑懼。清政府派軍機大臣剛毅、趙舒翹等分批前往涿州“視察”義和團後,6月13日終於承認義和團為合法,準許他們進入北京內城。

當西摩統率聯軍自天津出動時,義和團拆毀鐵路,阻擋侵略軍前進。11日和12日,聯軍只前進40多英里,13日下午義和團與西摩聯軍在落垡、廊坊交鋒。他們使用大刀、長矛、抬槍等落後武器,同侵略軍浴血苦鬥,表現了極大的勇氣和犧牲精神(參見彩圖插頁第117頁)。義和團在拆除通北京的鐵路後,又破壞落垡以東的鐵路、電桿,燒毀楊村大橋,斷絕了侵略軍同天津租界的交通和電訊聯絡。18日,董福祥統率的武衛後軍(甘軍)加入戰鬥。西摩聯軍遭到痛擊,被迫撤退到楊村,奪得幾隻木船,運載傷員和輜重,順流而下。其餘軍隊沿河徒步向天津方向逃竄,一路遭到義和團和清軍的追擊和堵截。22日,他們搶占西沽武庫,獲得喘息機會,接著又被清軍和義和團重重包圍,直到26日才被天津開來的一支援軍救出,狼狽逃回祖界,死傷近三百人。西摩承認,“義和團所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

西摩聯軍被圍後,與外界訊息不通。6月15日,大沽各國海軍將領會商營救辦法,俄國提出各國軍隊聯合奪占大沽炮台。16日晚,他們向中國守軍發出通牒,限第二天清晨二時前交出炮台營壘,由各國接管,否則屆時以武力奪取。大沽守將羅榮光斷然拒絕。當晚,英、俄、日、德等海軍組織突擊隊,在炮艦掩護下向大沽炮台發起猛攻。守軍英勇抵抗失利,炮台陷落,天津的門戶被打開。大沽炮台失守訊息傳到北京,21日,清政府發布對外宣戰的諭旨。義和團和清軍開始圍攻使館和西什庫教堂。

義和團運動的大爆發,特別是義和團進入北京和清政府對外宣戰,促使人民民眾反帝鬥爭很快席捲全國。直隸全省、順天府(治今北京)所屬三十四州縣,幾乎全投入反抗鬥爭。山西五十多個州、廳、縣,共拆毀教堂九十多處。內蒙古廣大蒙、漢、回族民眾積極參加進攻天主教堂的鬥爭,持續到9月中旬。山東拆毀曹州府大小教堂。東北地區民眾破壞沙俄在奉天境內強修的鐵路,焚毀吉林、長春、呼蘭等處教堂。河南省黃河以南的教堂,除南陽、新野外,全被拆除。浙江秘密結社民眾毀教堂,在衢州殺死教士多名。江西民眾搗毀法、英、美、德教堂三十九處,湖南燒毀衡州天主堂,安徽宿松等處教堂被焚。江蘇南京、福建廈門、廣西象州、甘肅涼州等地出現義和團揭帖,號召進行反教會鬥爭。雲南昆明民眾燒毀法、英教堂,四川大邑、邛州、名山等地十多處教堂被焚毀。廣東順德、南海等地會黨集合,焚毀教堂。貴州相梓縣傳習義和拳,分棚操練。陝西渭南哥老會搗毀華縣等地教堂。天津派人到新疆的伊犁地區開場練拳。帝國主義直接統治下的上海租界內也“謠言繁興,人心惶惑”,使侵略分子坐立不安。

天津義和團在大沽炮台陷落前,已焚毀倉門口、望海樓等處教堂。租界內的侵略軍出來干涉。盤踞老龍頭火車站的俄軍炮擊義和團,造成重大傷亡。曹福田統率的義和團進攻租界和火車站,揭開天津戰鬥的序幕。他們破壞鐵路,阻擊從大沽開來的援敵,頑強奮戰。大沽失陷的訊息傳到天津,聶士成所部武衛前軍參加戰鬥,炮擊天津租界。大沽各國軍隊急速向天津進犯,企圖與祖界內侵略軍會合。6月21日,義和團與清軍擊退俄美軍隊的聯合進攻。23日,俄、英、美軍兩千餘人強行闖入租界。英、美等國軍隊接踵趕到,人數增至八千以上。西摩聯軍逃回租界後,天津聯軍總數超過一萬。他們組織力量反撲,對天津城外圍發起攻擊。27日,大隊俄軍聯合英、美軍隊進攻海河東岸賈家沽的北洋機器局(東局子),守軍頑強抵禦後失利,機器局被奪占。6月底,張德成率靜海獨流鎮義和團到天津參戰,駐紮山海關內外的武衛左軍馬玉昆部也陸續開到天津。7月初,清軍與義和團組織了一次聯合作戰。張德成率領的義和團和馬玉昆部清軍進攻租界,曹福田為首的義和團攻擊老龍頭火車站,聶士成所部守南門外海光寺機器局(西局子),並派出一部分軍隊與練軍進攻東局子。這次戰鬥,義和團與清軍互相配合,打得主動頑強,使侵略軍膽戰心寒。

7月9日,各國軍隊聯合進攻海光寺一帶,聶士成率部迎戰,中炮陣亡,海光寺西局子被奪占。聶士成勇敢善戰,與租界敵軍惡戰多次,為侵略軍所懼憚。當時人記載稱:“西人謂自與中國交戰以來,從未遇此勇悍之兵。”聶士成戰死後,所部步馬三十營多半潰散,天津城防因此削弱。次日幫辦北洋軍務宋慶到天津主持戰局。13日,聯軍大舉進犯,炮轟天津城,全城大火。時俄、德軍為一路,由俄軍中將率領進攻東北角水師營炮台(黑炮台);另一路由日、美、英、法、奧軍組成,約五千人,由日本福島少將任指揮,從海光寺直撲天津南門。南門外原是水塘和窪地,義和團掘堤放水,頓成一片澤國。馬玉昆部和何永盛部練軍,憑城固守,炮擊敵軍。義和團在城外濠溝里和蘆葦叢中阻擊敵人,戰鬥中擊斃美軍第九步兵團上校團長及其以下軍官多名,打死八百餘人。這是天津戰役中最激烈的一次戰鬥。當晚,裕祿在馬玉昆等保護下,逃到北倉。14日,日本工程兵轟塌南門,敵軍從城牆缺口攻入天津城,黑炮台也為俄軍占領。天津失陷後,侵略軍大肆焚掠,殘暴罪行,令人髮指。

天津陷落後,俄軍統帥召集各國高級軍官開會,成立天津臨時政府(即“天津都統衙門”),企圖由俄軍上校擔任行政首腦,其他國家表示反對,遂改由俄、英、日各派一名軍官組成委員會(後來又增加德國軍官一名)。這個機構對天津及其附近地區進行了長達兩年的殖民統治,直到1902年8月被撤銷。天津剛失陷,俄國即搶占海河東岸近六千畝地方,劃為俄租界,超過原來英、法、德、日祖界的總面積。其他在天津沒有租界的比利時、奧匈帝國、義大利要求建立租界,已占有租界的英、德、日則要求擴大,因此出現了帝國主義分割天津的局面。

7月14日聯軍占領天津後,內部矛盾重重,對何時進犯北京爭吵不休。直到8月4日,各國聯軍約兩萬人,從天津出發進攻北京,其中日軍約八千,俄軍四千八百,英三千,美兩千,法四百,意、奧不滿一百人,德軍沒有參加。侵略軍兵分兩路,日、英、美軍為右翼,沿北運河西岸前進;俄、法、意、奧軍為左翼,沿北運河東岸推進。當時沒有統帥,商定每晚各國頭目開會,制定第二天作戰方案。清軍為阻敵前進,在北倉修築陣地,決堤放水,淹沒西沽、北倉間的大片地段,並在有些地方布了水雷和地雷。次日,聯軍以日軍為主進攻北倉。清軍奮力抵禦,斃傷敵軍四百人,但北倉失陷。6日,英、俄、美軍進攻楊村,清軍迎戰失利,裕祿自盡。清政府宣戰後一個多星期,就指示駐外各使館,要它們向各國政府保證,由它“設法相機自行懲辦”義和團,並命令軍機大臣兼武衛軍統領榮祿派人到外國使館商議停戰,後來又一再向俄、日、英、法、德、美政府乞情,請求它們出面調停。但清政府的一切求和活動都沒有結果。8月7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議和代表,電商各國停戰,前線將領因而更無鬥志。11日,聯軍逼近張家灣,幫辦武衛軍務大臣李秉衡自殺。12日,侵略軍占領通州。次日,俄軍率先進攻東便門,日軍隨即攻朝陽門、東直門。戰鬥都很激烈,大隊清軍前去增援。廣渠門守備空虛,英軍乘隙攻入。14日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於次日清晨倉皇出逃。16日圍攻西什庫教堂的戰鬥結束。慈禧在流亡途中,頒布“剿匪”諭旨,通令各路官兵剿辦義和團,要做到斬盡殺絕。聯軍占領北京後,大肆燒殺搶劫。除侵略軍官兵外,傳教士、外交官和僑民亦有參與掠劫者。北京許多房屋成了瓦礫堆,被殺者的屍體到處可見。八國聯軍將北京全城分為幾個占領區,實行軍事統治,鎮壓居民反抗。英、德、法等軍繼續派出部隊,四出攻城略地。9月間,俄軍占領北塘、唐山、秦皇島等地,控制北京、天津到山海關鐵路。德國元帥瓦德西又率領兩萬德軍到中國,並任聯軍統帥。10月中,他派出德、英、法、意軍隊從北京、天津兩路進攻保定。直到次年4月,瓦德西組織了四十六起“討伐隊”(其中三十三起為德軍)四出侵擾,西至直晉邊境的娘子關、紫荊關,西北到張家口,南到直魯邊境。所到之處燒殺掠劫,無惡不作。

東南互保  當西摩統率聯軍兩千餘人從天津向北京進犯,遭到義和團阻擊,與外界訊息隔絕時,英國上海代總領事霍必瀾於6月14日電告其外交大臣索爾斯伯理,建議英政府如果同北京政府決裂,最好與湖廣、兩江總督立即取得諒解。他相信張之洞、劉坤一如能得到英政府的有力支持,“必能盡力維持其轄區內的秩序”。索爾斯伯理復電採納霍必瀾的建議,授權他向劉、張等提出保證,如果決心“維持秩序”,就能得到英國軍艦的全力支持。英海軍部又電令在上海的高級海軍將領派軍艦到南京、漢口,傳達英政府的決定。英國為了阻止民眾起來回響北方義和團的反帝鬥爭,排除其他帝國主義乘機可能在長江流域擴充勢力,決定利用地方當局保護它在中國的侵略利益。劉坤一、張之洞經過幾度電商後,同意霍必瀾的計畫。大沽炮台失守的訊息傳來後,京廣鐵路督辦盛宣懷竭力勸說劉坤一、張之洞趕緊與上海各國領事而不是單獨同英國訂約,成立所謂“東南互保”。劉坤一認為北方戰事無法避免,電告張之洞及江蘇、安徽、江西巡撫:“為今計惟有力任保護,穩住各國”,“事至危急,未可拘泥。”清政府宣戰詔書發表後,兩廣總督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相互約定扣押這道諭旨,防止泄漏訊息。他們又以“矯詔”為由,拒絕執行朝廷的命令。

劉坤一、張之洞接受盛宣懷的主張,於6月26日,以上海道台余聯沅為代表,邀約各國領事商訂所謂《東南互保章程》九條。主要內容為:“上海租界歸各國公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產業為主。”各國領事原則上表示同意,但聲明訂約必須得到各國政府的授權。劉、張對各國領事保證,不管此後北方發生什麼事情,他們“仍照所議辦理,斷不更易”,並拒絕清政府要他們“招團禦侮”的命令。以後,實行“互保”的地區,從原來的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擴大到浙江、福建、廣東、山東。福建省還單獨與福州各國領事直接達成類似的協定。

上海道台不斷催促各國領事正式訂約,但這個“中外互保章程”最後並沒有簽字。7月4日,索爾斯伯理告訴中國駐英公使說:“中外互保章程其意甚美,自當竭力體會,惟只能作為條陳,不能作為約章,因其中有英國權利不便委棄,中國責成不便越俎。”7月13日,上海領事團根據各國政府指示,照會余聯沅,拒絕在“互保章程”上籤字。這個章程雖沒有訂立,但由於劉坤一等地方督撫竭力鎮壓民眾回響義和團運動,“互保”的局面終於保持下來。

辛丑條約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光緒帝經太原逃往西安。出逃前,已派出李鴻章為代表乞和,但侵略者不急於立即開議。各國經過反覆商議後,才決定與清政府議和並繼續維持以慈禧太后為首的統治。法國於10月4日向各國提出備忘錄,包括懲凶、賠款,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區駐軍、平毀大沽炮台等六項要求作為議和的先決條件,為各國所贊同。英、俄、德、日、美等國又在法國提議的基礎上加以補充,擴大為議和大綱十二條,於12月24日強迫清政府接受。此後它們又依照大綱擬出詳細條款,於1901年9月7日(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與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鴻章正式簽訂《辛丑和約》(又稱《北京議定書》,通稱《辛丑條約》)。這個條約除正約外,還有十九個附屬檔案。它的主要內容有:①中國向各國賠償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分三十九年還清,連利息在內,共九億八千二百多萬兩,史稱“庚子賠款”。指定海關稅、通商口岸常關稅及鹽稅作為償還賠款之用。俄國索取賠款最多,達一億三千餘萬兩,占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九;其次為德國,占百分之二十。②拆除大沽炮台,北京設使館區,界內不準中國人居住。除使館區駐兵外,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十二處駐紮外國軍隊。③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具有反帝性質的集團,違者一律處死;地方官自總督、巡撫以下,對其轄區內發生傷害外國人或違約行為,如不及時彈壓懲辦,“即行革職,永不敘用”;對附和過義和團的官員,中央自王公大臣以下,地方自巡撫以下,監禁、流放和處死一百多人;發生過反帝鬥爭的城鎮,一律停止科考五年。④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班在各部之前”,由清朝近支王公主管,另設尚書二人,其中一人為軍機大臣。⑤修訂新商約,清政府將通商行船各條“均行議商,以期妥善簡易”,並疏浚天津、上海河道等。《辛丑條約》規定的賠款之大,條件之苛刻,都是空前的。它是對中國人民的一次大勒索、大屈辱,也使清政府完全喪失了獨立地位。

義和團運動是民眾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沒有統一的組織、集中的領導和協同一致的行動,失敗是必然的。但義和團民眾從切身的感受中,認識到外國侵略者是中國人民最主要的敵人。從這一感性認識出發,他們奮不顧身,對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了前仆後繼的英勇鬥爭,表現出中華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