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灃簡介

載灃

(1883~1951)  清末監國攝政王。滿族,愛新覺羅氏。

字伯涵,號靜雲。光緒帝胞弟,宣統帝溥儀之父。八歲承襲其父奕譞的醇親王爵位。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充清廷專使大臣,為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在義和團運動時被殺事赴德道歉。次年,由慈禧太后指婚,娶榮祿之女為福晉(夫人)。1908年,任軍機大臣。11月,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相繼死去,宣統帝繼位,載灃以攝政王監國。他畏忌袁世凱權重,在皇族成員支持下將袁開缺回籍。為了集中軍權,遂代皇帝任全國海陸軍大元帥,設立由他親自統率的禁衛軍,並以其弟載濤、載洵及皇族毓朗等分掌禁衛軍、海軍、軍咨處等軍事實權。載灃生性懦弱,缺少統治經驗,加之內有隆裕太后、奕劻等掣肘,外有各省督撫抵制,所以沒有多少作為。

1911年5月(宣統三年四月),清政府迫於全國形勢,下諭裁撤舊內閣、軍機處、會議政務處,成立責任內閣。新閣多數要職由皇族親貴充任,被稱為“皇族內閣”。載灃原來企圖進一步加強皇族的權力,結果卻更加暴露了預備立憲騙局的真相,遭到全國的反對。他起用盛宣懷為郵傳部大臣,以“鐵路國有”名義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幹線路權收為國有,並向四國銀行團借款,激起鐵路風潮,成為辛亥革命導火線。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回響。載灃無法控制局勢,不得已再度起用袁世凱,又以宣統帝名義下“罪己詔”,宣布赦免政治犯。11月,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並頒布《憲法信條》。在革命力量的打擊和袁世凱挾制下,載灃於12月6日辭去監國攝政王,退歸藩邸。

清帝退位後,載灃在京深居簡出。1912年9月,孫中山到北京,曾訪晤載灃,慰勉他和平交出政權之舉,並題照相贈。1928年,載灃移居天津。1934年,曾去東北探視溥儀,月余即歸。1951年2月3日,在北京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