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爾巽簡介

《清史稿》

記載清朝史事的紀傳體史書。趙爾巽主編。共五百二十九卷(原本為五百三十六卷)。計本紀二十五卷,共十二帝;志一百三十五卷,共十六類,其中《交通志》、《邦交志》為前史所無;表五十三卷,共十類;傳三百一十六卷,《疇人》、《藩部》、《屬國》三傳為新創。1914年,民國特設清史館編修該書,至1927年基本完成。先後參與其事的有柯紹忞、王樹燮、吳廷燮、繆荃孫、夏孫桐、主梁等百親人。該書以豐富的史料為基礎,按傳統史書體裁,詳細敘述了清代的人物、史事及典章制度,是一部較重要的大型清史著作。但同時,該書又是一部存在眾多謬誤和缺陷的史書。編纂者多系清朝遺老,頑固站在清朝統治者的立場上,對其統治大加褒楊,而對反清人物、史事則一概加以貶斥;編纂者來不及直接利用清宮中的大量檔案,致使該書價值有所降低;該書未經複審核定便倉促成書,史實、人物、時間、地點多有錯漏。由於該書付印時只為“初稿”,亦稱“未定稿”,加之差謬時見,因此未能做為正史得到當時官方的承認。

《清史稿》在版本上有“關內本”及“關外本”之分。1928年該書刊印時,共印一千一百部,其中七百部存留北京,稱為“關內本”。另四百部由金梁攜往東北發行,內容中增加了康有為傳、張勛傳、張彪附傳,並附有金梁的《校勘記》。該本稱為“關外一次本”。後經再版,撤銷了張彪附傳,新增陳黌舉、朱筠、翁方綱三傳,其他門類也略有抽改,此本稱為“關外二次本”。1976年中華書局校點本是以“關外二次本”為底本出版的。對三個版本的互異之處均有附註,並錄出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