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簡介

張遼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國時魏國名將。先從呂布,後歸曹操。作戰勇敢,數有戰功。官至征東將軍,封晉陽侯。與曹仁、夏候淵、張郃、徐晃並稱曹操手下五大良將。

張遼本是馬邑富戶聶壹的後代,前133年,漢武帝曾派聶和匈奴做生意,打算誘匈奴深入馬邑附近,伏兵擊之,後被匈奴覺察,未遂。張遼因避仇家而改姓張。

張遼年輕時做過郡吏。東漢末年,并州刺史丁原見其武力過人,召他為從事(從事是刺史的下屬官吏。按照漢朝的制度,刺史的下屬官吏中有兵曹從事一人,主管兵事。張遼擔任的很可能就是兵曹從事),讓他率兵進京。接著,何進又派他去河北招募兵勇。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劉宏死,十四歲的皇子劉辯繼位,政權由大將軍何進掌握。當時宦官蹇碩等與何進爭權。何進召并州牧董卓進京,想誅殺宦官。張遼隨從丁原帶兵到都城洛陽。不料董卓未至,何進因事泄而己被宦官殺死。張遼從河北招了一千多人,回到洛陽,這時董卓已來,張遼率兵歸屬了董卓。董卓被殺後,他又轉歸呂布,任騎都尉。

初平三年(192),呂布被李催擊敗,張遼隨呂布東出武關,先後投袁術、張揚、袁紹。興平元年(194),乘曹操東征之機,從呂布攻兗州。次年呂布為曹操所敗,張遼又隨呂布逃往徐州,投奔劉備。建安元年(196年),呂布偷襲劉備,自領徐州牧。建安三年(198),張遼兼魯國相(漢代由朝廷派往諸侯國主管行政的長官),時年二十八歲。

曹操為攏絡呂布對付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的右將軍袁術,於建安二年(197年)夏,奏請獻帝晉升呂布為左將軍。三年(198年)夏,呂布背叛曹操,與袁術聯合,遣張遼(時為北地太守)及中郎將高順攻劉備。十二月,呂布在下邳(今江蘇邳縣南)被曹操所殺,張遼統軍歸降,曹操知張遼英勇善戰,拜他為中即將,賜爵關內侯。後張遼他屢立戰功,升任裨將軍。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派張遼與關羽為曹軍先鋒,關羽斬袁紹大將顏良,解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之圍。曹軍初戰告捷,有利於官渡之戰發展。

當初關羽降曹時,曹操喜關羽之為人,但從關羽的舉止神態中發現,他沒有久留曹營之意。由於張遼與關羽關係甚洽,曹操便對張遼說:“卿試以情問之。”關羽嘆息道:“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張遼聞後,頗感為難。如直言報告曹操,恐於關羽不利,如果隱飾欺瞞,又不是臣下所該做的。思索再三,終於下了決心:“曹公,是君父;關羽,是兄弟。”於是將關羽之言俱實報告曹操。不料曹操聽到後,不但沒有怨恨關羽,反而認為他有仁有義,更加器重他。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在擊破袁紹後,派張遼平定魯國各縣。當時昌豨聚眾占據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北),張遼與夏侯淵率軍圍攻,數月後,曹軍糧盡,夏侯淵準備退軍。張遼夏侯淵說:“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三國志·魏書·張遼傳》)?夏侯淵表示同意。於是,張遼派人對昌豨說:“公有命,使遼傳之”(《三國志·魏書·張遼傳》)。昌豨果然下城和張遼相見。張遼勸他說:“太祖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三國志·魏書·張遼傳》)。昌豨答應投降。張遼便單身登上三公山,進入昌豨家中,拜訪昌豨的妻子兒女,昌豨歡喜,便隨張遼去見曹操。

曹操對昌稀撫慰有加,命他仍回原地。然後指責張遼說:“此非大將法也。”張遼認錯,並說:“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三國志·魏書·張遼傳》)。

建安八年(203年)正月,張遼隨曹操到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北)征討袁譚、袁尚兄弟,有功,受命代理中堅將軍。袁尚逃奔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曹操繼續追擊,由於袁尚堅守,未能攻下。曹操暫回許昌,派張遼與樂進先攻下陰安(今河南清豐縣北),把那裡的百姓遷到黃河南岸。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張遼跟隨曹操再次領兵攻鄴,八月,破鄴城。張遼另領一支軍隊去平定趙國(漢代國名,轄地相當於今河北南部)、常山(漢郡名,轄地相當於今河北正定到趙縣一帶),招降了沿太行山一帶的各部分農民起義軍和黑山起義軍首領孫輕。十一月,張遼跟隨曹操攻討袁譚。並於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擊殺袁譚於南皮(故治在今河北南皮)。迫使袁尚和他的次兄袁熙逃奔遼西烏桓。張遼又獨自率軍平定遼東(漢郡名,轄地相當於今遼寧東南部),又鎮壓了遼東一帶柳毅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回到鄴城的時候,曹操親自迎接張遼,與其共載,加封張遼為蕩寇將軍。接著,他又奉曹操之命向荊州的劉表發動進攻,平定了江夏(漢郡名,轄地相當於今湖北漢陽一帶)諸縣,還屯臨穎,被封都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秋,曹操為統一北方,開始遠征烏桓的作戰。曹操揮師北上,親率輕騎兵,晝夜兼程,疾速行軍,並以主力攀崎嶇小道,出盧龍寨,跋涉500餘里,越白檀、平崗,進抵柳城(今遼寧朝陽西南)以東。八月,遼西單于樓班與袁尚、袁熙及蹋頓單于等,率騎兵數萬迎擊曹操。曹操登上白狼山(今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縣東境白鹿山),踞高遠望,見敵軍雖眾,但陣容散亂,便欲攻敵。此時,張遼情緒激昂,也勸曹操與其相戰,曹操於是不顧後續部隊尚未集結,立即令將軍張遼為先鋒率兵發起突擊,並將自己所持麾授於張遼。張遼出擊,大破敵軍,斬蹋頓單于及名王以下10餘人,俘虜20餘萬人。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派張遼屯兵長社(今河南長葛縣東北)。時荊州尚未平定,臨出發時,軍中有人謀反,入夜,營中驚亂起火,全軍騷動不安。張遼對身邊的將領說:“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於是他向軍營中發布命令:“其不反者安坐”(《三國志·魏書·張遼傳》)!然後,張遼率親兵數十人在軍陣中央巍然站立。不一會,騷亂自然平息,張遼立即查出並處死了帶頭謀反的人。

時張遼屯兵長社、于禁屯兵潁陰、樂進屯兵陽翟,但三將性格相異,互不協作。曹操便派司空主簿趙儼並參三軍,每事訓諭,三將於是和睦。

建安十四年(209年),廬江人陳蘭、梅成占據氐(今安徽崔山縣東北境)、六(今安徽六安縣北)反叛,對合肥形成威脅。曹操派于禁、臧霸等人討伐梅成,命張遼督率張郃、牛蓋等人討伐陳蘭。梅成見大軍到來,假意投降,于禁因此撤兵。于禁一走,梅成就帶著部隊投奔陳蘭,二人合軍,轉入氐山。氐山中有座天柱山(今安徽岳西境),山勢陡峭,高二十多里,道路險要狹窄,步行僅能勉強通過。張遼欲進攻,諸將說:“兵少道險,難用深入。”張遼卻說:“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三國志·魏書·張遼傳》)。於是,到山下安營,揮軍攻敵,斬殺陳蘭、梅成,盡俘其眾,迅速穩定兩地局勢。事後,曹操評論眾將的功勞,說:“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功也”(《三國志·魏書·張遼傳》)。下令增加張遼的封邑,並授給他可以用來代理自己調動和指揮某一地區軍隊的符節。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進攻孫權,退兵後,派張遼和樂進、李典等率領七千餘人駐守合肥。後來,曹操征討張魯,給合肥護軍(主管武官選拔、考察的官)薛悌送來一封手札,信封邊上寫有“賊至乃發”(《三國志·魏書·張遼傳》)的字樣。

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率呂蒙等親征皖城(今安徽潛山),張遼聞迅,率援軍而至,到夾石(今安徽桐城北),聞皖城已失,只得退去。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孫權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遼等將領一起打開手札,上面寫著:“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匆得與戰”(《三國志·魏書·張遼傳》)。曹操此信,是根據眾將的特點所寫。他認為張遼、李典勇銳,便令出戰;樂進持重,便令守衛;薛悌是文職官員,所以不令他參與戰鬥。

諸將因為敵我懸殊,猶豫不決,張遼說:“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三國志·魏書·張遼傳》)?樂進等人仍不說話。張遼大怒道:“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若疑,遼將獨決之”(《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七》)。李典素與張遼不和,張遼怕其不從,李典慨然道:“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三國志·魏書·李典傳》)!於是張遼與李典在吳軍圍城未合之時,連夜招募敢死士兵,得八百人,殺牛設宴,激勵士氣,準備與敵決戰。

第二天拂曉,張遼披甲持戟,率先衝鋒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員大將。大聲呼喊自己姓名,猛打猛衝,直衝至孫權麾下。孫權見狀大驚,眾將不知所措,孫權逃到一個小山上,用長戟自衛。張遼大聲喝叱,要孫權走下高丘決戰,孫權不敢與張遼交鋒,動也不敢動。後來,孫權看清張遼人數不多,這才聚兵將張遼所部層層包圍。張遼揮軍左突右沖,奮力向前迅猛衝殺,終於打開一個缺口,率領幾十名部下突圍而出。其餘尚未衝出包圍圈的部眾大聲呼喊道:“將軍棄我乎”(《三國志·魏書·張遼傳》)?張遼聞聲,再次殺入重圍,將被圍的士兵救出。張遼所到之處,吳軍望風披靡,無人敢當。激戰至中午,吳軍屢戰不勝,銳氣大挫,張遼等安然還城。

張遼回營後,加修守備工事,自此軍心穩定,諸將對張遼也更加佩服。

孫權圍合肥十餘日而不克,被迫撤軍。部隊均已上路,孫權和諸將在逍遙津(今安徽合肥東)北,張遼遠遠望見,乘機率步騎發動襲擊。斬吳偏將軍陳武,虧得甘寧、呂蒙等奮力抵擋,凌統才將孫權救出。凌統回軍再戰,左右盡死,凌統也受傷,估計孫權已脫險,方撤兵。孫權逃至逍遙津,時值河橋半拆,丈余無板,孫權急策所騎駿馬騰越而過。時將軍賀齊率3000人在逍遙津南接應,孫權才僥倖得免。這一仗,殺得江南人人害怕,據說,聽到張遼大名,江東小孩都不敢夜間啼哭。

張遼此戰備受曹操讚賞,升征東將軍。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再征孫權,到合肥,按照當年張遼作戰經過的路程走了一遍,嘆息良久。他給張遼增加了兵力,並多留部隊,由張遼總領。三月,曹操回軍,留伏波將軍夏侯惇統領曹仁、張遼等二十六軍屯居巢(今巢湖市境)。

早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攻取益州,留關羽守荊州(州治在今湖北江陵)。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北)圍攻曹仁,時孫權為奪取荊州,向魏稱臣。於是,曹操召張遼和諸軍都回來救援曹仁。張遼未至,徐晃已經打敗關羽,解除了對曹仁的圍困。張遼與曹操會師與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張遼大軍趕到時,曹操乘輦車親自慰勞他們,並命他屯駐陳郡(今河南淮陽一帶)。

文帝曹丕繼位為魏王,曹丕提升張遼為前將軍(高級武官),並分封張遼兄張汛和一子為列侯。孫權這時復叛,曹丕派張遼仍回合肥駐軍,並進爵都鄉侯,給他以極大的恩寵:將自己乘坐的車子送給張遼的母親,派軍隊護送張遼的家人送到駐地,並下令張遼的母親到達時,儀仗隊要出來迎接。張遼部下的將士也都在道邊下拜,旁觀者紛紛稱羨。

曹丕稱皇帝後,封張遼為晉陽侯(今山西太原市。晉陽侯為縣侯,是侯爵中最高的一級),增邑千戶,前後共二千六百戶。黃初二年(221年),張遼到洛陽朝見文帝曹丕,文帝在建始殿接見了他,親自問他當年在合肥之役時大破吳軍的情形。聽完他的述說後,文帝環顧左右,深有感觸,說:“此亦古之召虎(周宣王時,淮河流域的淮夷族不服周的統治,召虎帶兵攻打他們)也”(《三國志·魏書·張遼傳》)。下令為張遼起造宅第,厚加賞賜,還特意為張遼母親造了宮殿。又把隨張遼破吳軍招募的敢死之士都升為虎賁(皇帝的衛士)。

不久,劉備因關羽在江陵之戰中被俘殺,率軍攻吳,孫權與曹魏修盟,再次稱藩歸附。張遼回軍屯駐雍丘(今河南杞縣),後來得病。曹丕派侍中劉曄帶著太醫去給張遼治病,還不斷派虎賁郎前去探問病情。曹丕自己也親自去看望。他拉著張遼的手,賜給了御衣,並下令每天給他送御食。可以說關懷備致、榮龐至極。病稍好了些,張遼即回到駐地。

黃初三年(222年),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蜀軍,曹丕封孫權為吳王,令其子入朝作人質,遭孫權拒絕,激怒了曹丕。九月,曹丕分兵三路首次攻吳,其中一路即由征東大將軍曹休和張遼統率。張、曹乘舟到達海陵(今江蘇泰州市)。孫權聞張遼又來,非常害怕,對眾將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三國志·魏書·張遼傳》)!孫權的謀臣、建威將軍呂范、統率水軍抵禦曹休、張遼,結果被曹、張擊敗,退守江南。

時張遼病情惡化,不久在即江都(今江蘇揚州西南)病故,文帝流淚痛悼,賜謚剛侯,其子張虎嗣。

黃初六年(225年),魏文帝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的戰功,下詔書說:“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其分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三國志·魏書·張遼傳》)。

今安徽省合肥市建有逍遙津公園,園中有張遼塑像,以紀念張遼的功績,

點評:張遼一生征戰,以果敢著稱,亦有謀略。其顛沛多方,終得雄主,奮其武勇,威震江南。方其以一遇一,勇者得前,大呼自名,陷陣沖壘之時,不但敵人奪氣,而且較其勇悍,亘古無多,在三國時的武將中也是頗為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