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簡介

趙普

趙普(922—992),字則平,祖籍幽州薊縣(今北京),北宋軍事謀略家。

北宋政治家。字則平。幽州薊(今屬天津)人。後周時即為趙匡胤親信幕僚,是幫助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的主要人物之一。

北宋建立後,歷任樞密使、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針對五代軍閥割據的情況,建議宋太祖趙匡胤“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不讓名位已盛的大將掌握兵權。趙普的建議為宋太祖所採納,對北宋加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起了重要作用。宋太祖在統一戰爭中所執行的“先南後北”方略。趙普也曾參與制定。趙普原為村學究,無甚遠見卓識,故宋初“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與趙普也有密切關係。趙普為相,剛毅果斷,然亦頗專權,太祖末,罷相,出鎮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南)。太平興國六年(981),他幫助宋太宗趙炅製造所謂“金匱之盟”的偽證,聲稱杜太后臨死前,命宋太祖傳位於其弟宋太宗,由趙普起草誓書,藏之金匱。趙普遂得以復相,並參與迫害宋太宗之弟秦王趙廷美,不久出鎮鄧州(今河南鄧縣)。後又入相,又出為西京留守。趙普罷相期間,仍不斷向宋太宗上奏,對軍政大事提出建議,淳化三年(992)三月,以太師、魏國公、給宰相俸祿的優異待遇致仕。不久病死。

後唐末,其父趙迥舉族遷居常山(鎮州郡名,今河北正定);後晉天福七年(942),趙迥雖又舉家遷居洛陽並長期定居,因原籍已屬契丹境,以後便自稱“今為常山人”。

趙普的曾祖父,唐末任三河縣令;祖父趙全寶,在唐末或五代初任澶州司馬;父親趙迥,五代時任相州(今河南安陽)司馬,都是六、七品官員,雖非“世胄”,亦非小吏。唐末、五代雖然戰亂不斷,而科舉不廢,除個別年份外,仍然每年舉行,但趙普祖先入官似均非由科舉,祖父、父親都是藩鎮僚屬。

趙普青少年時也曾讀書,但無甚學識,科舉之途無望,遂步父、祖後塵投充州、鎮為僚屬。後周初年,趙普“初罷隴州巡官,到京日,至日者王勛卜肆問命,次簾下,看魯公(范質)騶殿稍盛,嘆曰:‘似此大官修個甚福來得到此。’勛曰:‘員外即日富貴,更強似此人,何足嘆羨,往往便為交代亦未可知。’後果如其言”。從王勛所說趙普日後接替范質相位,則應是後周廣順元年(951)六月范質任宰相以後,趙普初任隴州巡官當在後漢時。顯德元年(955)七月,劉詞任永興軍節度使、行京兆尹,趙普被闢為從事,與楚昭輔、王仁贍同事。次年十二月劉詞死,雖然劉詞在遺表中向朝廷推薦趙普,但沒有被朝廷任用,此後行蹤當是如王銍所說,在滁州教蒙童為生。顯德三年,後周世宗柴榮攻打南唐的淮南時,滁州“有鎮州趙學究在村中教學,多智計,村民有爭訟者,多詣以決曲直”。此次世宗親征,除以向訓、王朴、韓通等留守東京外,文武大臣們例皆從征,宰相范質亦在從征之列,“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質奏(趙)普為軍事判官”,為州的幕職官。

趙普與趙匡胤的初次相見在滁州,不論是趙普“時為郡之參佐,斷事明敏,獄無冤者,太祖聞名召見與語,深器之”,還是趙匡胤微服私訪趙普於村中私塾,趙普從此與趙匡胤結識。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當時也領兵在淮南作戰,生病於滁州,趙普不僅朝夕侍奉,又與趙匡胤父子攀附為同宗。不久,後周退兵,滁州復歸南唐,趙普調任渭州(今甘肅平涼)軍事判官。同年,趙匡胤升任殿前都指揮使隨後又兼領匡國軍節(同州,今陝西大荔)節度使,辟趙普為節度推官,趙普從此投入趙匡胤的幕府。顯德四年,趙匡胤改領義成軍(滑州,今河南滑縣東)節度使,次年又改領忠武軍(許州,今許昌)節度使,趙普一直留在趙匡胤的幕府,原劉詞的幕僚楚昭輔、王仁贍也先後投入趙匡胤幕府,都成為趙匡胤的心腹。顯德六年六月,趙匡胤升任殿前都點檢。同月,世宗死,年僅7歲的柴宗訓即位,為趙匡胤篡奪帝位提供了良機。七月,趙匡胤改領歸德軍節度使,趙普升為節度掌書記。

顯德七年(宋建隆元年,960)正月元旦,在趙匡胤的精心策劃下,指使人謊報遼軍入侵,後周宰相范質等倉卒命趙匡胤率禁軍北上抵禦,於初三日當晚到達在當時黃河南的陳橋驛,次日清晨發動兵變,“都押衙上黨李處耘,具以其事白太祖弟匡義”,趙匡義“即與處耘同過歸德節度掌書記薊人趙普”,趙“普與匡義入白太祖”,“陳橋兵變”成功,“先遣客省使大名潘美見執政諭意,又遣楚昭輔慰家人”,在“義社兄弟”、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等人的內應下,趙匡胤順利地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宋朝。

為穩定局勢的需要,也由於趙匡胤幕僚們原來的官職太低,宋朝建立後只得仍留用范質、王溥、魏仁浦為宰相,吳廷祚為樞密使。在隨後升遷的霸府幕僚中,位列第二的趙普為右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參與掌握樞密院的軍事大權。同年五月,從征平定潞州李筠。八月,即升為兵部侍郎、樞密副使,在趙匡胤霸府幕僚中第一個升為兩府大臣的。

宋太祖自建立宋朝以來,最關心的是如何避免繼後周而成為第六個短命政權,趙普建議對方鎮“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藉以加強皇權;對名望已高的石守信等軍事將領,採取收其兵權的方針,以避免可能的“兵變”,都被宋太祖採納而先後實施,並逐步收到了預期的效果,趙普也日益受到信任。建隆三年,留用的樞密使吳廷祚首先被罷職出為節度使,趙普接任樞密使。乾德二年(964)正月,范質、王溥、魏仁浦同日被罷相時,學識不多的趙普,顯然事前並不了解新宰相的任命制度,因而沒有能在罷免舊相前,向宋太祖提出合適的建議,以至於在建國的第五年,出現任命趙普為新宰相時,敕書沒有在任宰相簽署的尷尬場面,最後不得不以皇弟、“使相”趙光(匡)義的同平章事銜署敕,這是自唐中葉設使相以來,使相行使宰相職權唯一的一次。

趙普任宰相後,雖盡心輔佐太祖,但趙普“獨斷政事,太祖疑其專恣,欲用薛居正、呂餘慶為相,普惡其與己同列,但令參知政事”。當時,宋太祖“欲為趙普置副而難其名稱”,於是召陶谷問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對曰:“唐有參知機務、參知政事。”同年四月,任命薛居正、呂餘慶為參知政事。“中書印唯宰相得知,事無大小,盡決於(趙)普”。將參知政事作為副相的官銜一事,到鹹平二年(999)即受到宰相李沆在《重修太祖實錄》中批評,李燾記述:“史臣李沆等曰:案唐故事,……平章事亞於參知政事矣,今谷不能遠引漢御史大夫亞相故事為對,翻以參知政事為丞相下一等,谷失之矣,議者惜之。”宰相李沆直接批評的雖是陶谷,實際上也批評了當時的宰相趙普之失。趙普雖“寡學術”,卻很有權術,對可能與其相位相近的官員,不僅排擠,甚至進行陷害,這次他不僅阻擋了薛居正、呂餘慶進入宰相的行列,而且一改隋唐以來只設宰相,不設副相的制度。由於創設的副相(參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將參知政事處於宰相助手的地位,不能參與決策。宋太祖原想起用資歷學識遠比趙普為高的竇儀任宰相,但“趙普忌竇儀剛直,乃引薛居正參知政事”,排擠了竇儀。其後宋太祖又想起用馮瓚為相,趙普就一再設計陷害馮瓚,趙“普言(馮瓚)法當死,太祖欲貸之,普固執不可”,必欲處於死罪,馮瓚被流放登州沙門島(今山東長島)。趙普從此日益擅權,“嘗於視事閣坐屏後設二大瓮,凡中外表奏普意不欲行者,必投之瓮中,滿則束縕(束以亂麻)焚之,以是人多怨者”。開寶六年(973)六月,雷有鄰告政事堂官員受賄作弊,他們都得到宰相趙普的庇護,宋太祖在查實情況後,決定參知政事呂餘慶、薛居正升政事堂,與宰相趙普同議政事以分其權。八月,趙普罷相以“使相”出為河陽(孟州,今河南孟縣南)三城節度使。

開寶九年十月,皇弟晉王趙光義在宦官王繼恩的策應下,夜入皇宮,“斧聲燭影”,殺死病中的宋太祖奪取帝位,是為宋太宗。也是武夫出身的宋太宗,可能對皇位在正常繼承的情況下,新皇帝在即位的當年,仍使用去世皇帝的年號,到次年元旦才改用新年號的制度不了解,急於在十二月初一,即改當年為太平興國元年,即使是竭力為宋太宗繼承問題進行粉飾的南宋史學家李燾,也不得不說:“上(太宗)以親政逾月,特與天下更始,非故事也。”

次年三月,趙普自河陽入朝,升太子少保留京城奉朝請,後雖又升太子太保,但沒有受到重用,鬱郁不得志。太平興國六年(981)九月,適有原宋太宗幕僚如京使柴禹錫,告皇弟秦王趙廷美(匡美、光美)驕恣,可能有陰謀。太宗召問趙普,富於權術的趙普感到升遷的機會來臨,立即表示“願備樞軸以察奸變”。隨後又編造了“金匱之盟”,據說是建隆二年六月,太祖、太宗的生母杜太后死前,對太祖說:“汝死當傳位汝弟”,而且是趙普“即就榻前為誓書,於紙尾署曰:臣普記。上(太祖)藏其書金匱”。使宋太宗“大感悟”,趙普編造的故事,為他殺兄奪位製造了“合法繼承”皇位的“根據”,解決了他繼承皇位的合法性問題。他立即對數年來沒有重用趙普表示歉意,“召普謂曰: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矣”。於是,以趙普為司徒兼侍中,這是北宋前期最高的宰相職銜,遂成為首相,後又封為梁國公。

趙普任相後,積極迫害秦王趙廷美。太平興國七年三月,趙廷美罷開封尹,改授西京(今洛陽)留守。同年五月,又設計誣告秦王趙廷美與次相盧多遜勾結謀反,盧多遜全家被流放崖州(今海南崖縣西北);趙廷美“勒歸私第”,秦王府幕僚、小吏6人被斬。趙普又指使開封知府李符,誣告趙廷美“不悔過,怨望,乞徙遠郡,以防他變”。趙廷美因而被降封為涪陵縣公,房州(今湖北房縣)安置。在宋太宗、趙普的淫威下,當時沒有人敢為趙廷美說話,只有宋太宗的長子、趙元佐“獨申救之”,也無濟於事。次年十月,趙普再次被罷相,以“使相”侍中銜出為武勝軍(鄧州,今屬河南)節度使,後移山南東道(襄州,今湖北襄樊)節度使。在宋太宗次子趙元僖的推薦下,端拱元年(988)二月,再以侍中為首相。淳化元年(990)正月,趙普因病罷相改任西京留守。淳化三年(992)春,以病求退,拜太師,封魏國公,給宰相奉祿以養病。七月十四日,病死,終年71歲,追封真定王,謚忠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