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政簡介

楊政

楊政(1098——1157年),字直夫,原州臨涇(今鎮原縣)人,南宋抗金名將。其父楊忠,為宋時武將,在抗擊西夏入侵中原時戰死。

楊政深懷國恥家仇,毅然於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應募入伍,初為弓箭手,在南宋建炎元年至紹興二十七年(1127——1157年)間,從南宋抗金名將吳玠部下效命,在秦隴一帶抗 擊金人。吳部九戰九捷,有力遏制金兵南下進犯。在多次戰役中,楊政指揮若定,英勇善戰,衝鋒陷陣,屢立戰功,被升任為武顯郎。

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231年)五月,金軍大將沒立率軍從鳳翔,烏魯、折合和階州、成縣兵分兩路夾擊和尚原(今陝西寶雞市西南),進攻箭關。楊政統精兵隨吳玠堅守陣地,調兵遣將,交替出戰。因此地山谷路狹石多,馬難行走,擅長騎兵作戰的金軍只好舍馬步戰。楊政乘機出兵掩殺,使金軍損兵折將大敗而退,金軍將領烏魯、折合丟盔棄甲,狼狽遁逃。同年十月,金兀朮又親率大軍十萬,自寶雞而來。金軍採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戰術,再次猛攻和尚原。楊政奉命率兵還擊,兩軍對壘時,即選拔力大善射士兵,利用強弓,輪流發射,很多金兵應弦而斃。戰鬥中,楊政身先士卒,手持長刀大斧,沖入敵陣,左右砍殺,日戰數十回合。士卒以一當百,奮勇殺敵。同時,楊政用奇兵從傍衝殺,一舉切斷金軍糧道,並在險地埋伏勁旅,待金軍兵敗後退時,伏兵一躍而起,乘機砍殺。此一戰役,激戰三晝夜,金軍被殺一萬餘人,金兀朮也身中兩箭,化裝潛逃。和尚原戰役,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再次大敗金兵。生擒金兵萬戶及首領三百餘人,俘獲士卒八百六十人。楊政以軍功,被提升為恭州刺史。

楊政長年戰鬥在抗金戰場上,紹興二年(1132年)三月,他和南宋抗金名將吳璘率部大敗金兵於方山原。次年,金軍新任統帥撒離合,乘吳玠在河池(甘肅省徽縣)之機,率軍直取漢中,楊政隨吳玠部應戰,雙方大戰饒鳳關(今陝西西鄉縣以北漢水北岸),宋軍大敗,關被攻破。紹興四年三月,金兀朮、撒離合又率騎兵十萬,欲攻仙人關(今陝西鳳縣西南),取道入蜀。這時,楊政向吳玠建議:“仙人關,蜀之厄塞也,應當堅守,時而出奇擊之。”吳玠採納了他的意見,並築軍壘於關外防禦。因敵多變而又奸詐,所以楊政採用了隨機應變戰術,他命士兵萬箭齊發,輪流射擊,矢如雨下,奮勇迎敵,連日百餘戰。激戰中,金軍將帥督戰進攻更急。楊政又選精兵千餘人走出山谷,截斷金兵增援,並乘敵不備,夜襲敵營,砍殺敵兵無數。又在四面山谷之中,點燃無數火把,擂動戰鼓,震天動地,喊殺助威。金軍不知虛實,驚恐亂陣,徹夜不寧,於是被迫逃遁。楊政以軍功顯赫,再次被任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環慶路經略安撫使。

紹興五年(1135年)二月,楊政奉吳玠令,率師收復了秦州之後,整肅吏治,安撫居民,軍紀嚴明,秋毫無犯,為時人稱頌。紹興九年(1139年)三月,宋金達成和議,交割地界,楊政詔還,改任經略安撫涇原兼統帥環慶、利路。後任熙河蘭鞏路經略安撫使。歷任熙州、利州知州、興元府知府、武康軍承宣使兼川、陝宣撫副使司都統制。紹興十年五月,金兀朮又率大軍南犯。楊政又與統制楊從義合兵迎擊,大敗金兵於鳳翔城南,並在寶雞渭水上與金兵交鋒,七戰七捷,被任命為武當軍節度使。翌年九月,金軍將領胡藍、習不祝又集合步騎兵五萬來攻。楊政與吳璘、郭浩統兵迎戰於仙人原,金軍潰退。同年十月,楊政乘機走出和尚原,率軍夜襲隴州(今陝西隴縣),趨赴吳山。此一戰,大敗金兵於寶雞,並生擒金軍萬戶通檢。

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金再次和議達成。楊政奉詔從政,任興元府知府。累官至御前諸軍都統制,加少保、太尉。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楊政病逝,終年六十歲。死後謚“襄毅”,贈開府儀同三司。後世人立祠永祀。

楊政曾坐守漢中十八年,在抗金征戰的同時,關懷民間疾苦,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當時,漢江堤壩因受戰爭影響,年久失修,破壞嚴重,不僅農田失去灌溉之利,且屢遭水決之患,致使人民生命財產蒙受巨大損失。他親自察看走訪,修築漢江長堤防護,人民大受其惠,凡對民有利之事,不因軍事而廢。

楊政起初為吳璘部下一員裨將,素對吳璘極為尊敬,唯命是從。他後來官高位顯,仍執門下之禮,益加恭順,從不以貴越禮,甚為時人稱頌。

楊政戎馬一生,抗金保宋,浴血苦戰,屢敗金兵,不僅保衛川陝秦隴地區免受金朝奴隸主貴族的破壞與蹂躪,而且有力地粉碎了金兵由陝入川,進而順江東下覆滅南宋王朝的陰謀,從而為保衛南宋和東南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