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簡介

岐溝關之戰

北宋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986年),在宋遼戰爭中,宋舉兵三路攻遼,主力在岐溝關(今河北涿州西南)潰敗,致全線被遼軍各個擊破的一次重要作戰。

高粱河之戰後,遼軍曾數度越界南下。982年,遼景宗去世,遼軍即停止南侵。雙方處於休戰狀態。不過在此期間,宋太宗一直在準備二度北伐,以收復幽州,報仇雪恥。986年,宋知雄州(今河北雄縣)賀令圖等上言,說遼主少國疑,母后專權,寵臣用事,國人怨疾,建議乘此機會,直取幽雲。其實這時遼統治集團君臣協和,政治賢明,並不存在什麼可乘之機。但趙光義卻信以為真,不顧參知政事李至的反對,不顧糧草、軍械缺乏、北伐準備不足、開戰勝算不多的實際情況,不和宰相商量,即決定對遼用兵,兵分三路,大舉北伐。

是年正月,宋太宗趙光義部署三路進擊:東路以曹彬任幽州道行營前軍馬步水陸都部署,崔彥進為副,率兵10餘萬,由地形平坦開闊的雄、霸(今河北雄縣、霸州)地區北進,趨固安(今屬河北)、涿州;另以米信為幽州西北道行營馬步軍都部署,率一部兵力經新城(今河北新城東南)並趨涿州。中路以田重進為定州路都部署,率數萬兵自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北趨飛狐(今河北淶源),攻取蔚州(治靈仙,今河北蔚縣)。西路以潘美為雲、應、朔路行營馬步軍都部署,楊業為副都部署,率軍自代州(今山西代縣)越恆山出雁門關,攻取寰(治寰清,今山西朔州東北馬邑)、朔、應(今山西應縣)、雲(治雲中,今山西大同)諸州。宋軍的戰略意圖是三路齊發,以東路軍自雄、霸地區實施佯動,聲言進取幽州(今北京),持重緩行,吸引遼軍主力於幽州以南,使其無暇西顧,保障中、西兩路攻取山後(今河北太行山、軍都山、燕山迤北臨近地區)諸州。爾後三路會攻南京(即幽州,今北京)。遼承天太后蕭綽聞訊,決定以騎兵之長和平坦廣闊的有利地形,集中主力先破宋東路軍,再移師逐個擊破。遂部署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部先趨涿州阻擊,繼以東京留守耶律抹只率軍馳援幽州;自與聖宗率精騎數萬進抵駝羅口(今北京南口附近)應援。同時,以北院樞密使耶律斜軫為山西兵馬都統,率軍進援山後,阻擊宋中、西兩路軍東進。命林牙(官職)勤德守平州(今河北盧龍)海岸,以防宋軍由海上襲擊側後。

三月初,宋軍開始進攻。西路軍出雁門關西口北上,克寰、朔二州後,轉破應州,北取雲州;中路軍克飛狐,分兵一部圍靈丘(今屬山西),以大部兵力于飛狐北擊敗遼援軍後,直取蔚州。至四月中旬,西線已攻占山後要地。此時,東路曹彬部亦克固安、涿州。耶律休哥在援軍未到之前,避免與宋軍爭鋒;晝出精銳虛張聲勢,夜遣輕騎襲擾,暗潛部分兵力設伏宋軍側後,斷其糧道,疲憊宋軍。曹彬10萬軍占據涿州僅旬余,即迫於糧草不濟而退兵。至白溝(今河北新城東南)被太宗傳令即止,嚴令其緣白溝河趨新城,與米信部會合,養精蓄銳,待中、西兩路會師,再北進取幽州。曹彬率軍抵新城後,由於部眾求功心切,未及中、西路會師,即又孤軍冒進,往攻涿州。時值酷暑,又遭耶律休哥沿途阻擊,推進艱難、遲緩,復抵涿州時,士氣已疲乏不堪。這時,蕭太后已率軍進抵涿州東,與耶律休哥形成對宋軍鉗擊之勢。曹彬見勢不利,引軍冒雨南撤。耶律休哥率精騎馳追。五月初三,於岐溝關大敗宋軍,曹彬領潰軍逃至拒馬河,連夜搶涉,慌亂中人馬相踏,傷亡甚眾。殘部退營易水南又被遼軍追及,士卒驚遁,被殺數萬,餘眾奔往高陽(今河北高陽東)。

七月初,遼移師西線,以10萬大軍實施反攻,連下蔚州、飛狐。宋太宗以東路主力潰敗,無法實現合圍幽州意圖,急令中路軍撤守定州,西路軍退屯代州。未幾,又令西路軍出代州掩護雲,應、寰、朔四州民眾內遷。時遼軍已占據寰州,副帥楊業力主分兵應州,誘遼軍向東,另以強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南),阻擊遼軍,以保民眾安全南撤。監軍王倪及潘美不納楊業建議,逼其出雁門直趨朔州出戰。及戰失利,回師陳家谷口(今山西寧武北),潘美、王倪已違約先撤。楊業孤軍奮戰,負傷被俘,絕食而死。至此,宋三路大軍皆敗,所取州縣復失。

點評:此戰,遼軍取勝的主要原因是內部協和,兵強馬壯,指揮正確,能在宋軍合擊的態勢形成 前集中兵力,把握戰機,在平原開闊地帶利用己方的騎兵優襲,攻擊戰鬥力已大大削弱的宋軍,並敢於勇猛追擊,以擴大戰果,將宋軍各個擊破。北宋失敗的原因,仍然是昧於知彼和準備不足。遼在蕭太后攝政時期,正處於國勢強盛的階段。宋太宗看不到這一切,不願認真作好充分的戰爭準備,未能建立一支擁有眾多騎兵的強大軍隊,並依靠這支軍隊去摧毀遼軍的主力,而只想憑僥倖取勝,以步兵對抗騎兵,其結果就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他的分進合擊的戰略雖然可行,但宋三路進軍,互不協調,主力貿然突前,先遇遼軍襲擾,疲於往返,士卒飢乏,後遭合擊,而潰不能戰,又沒有強大的戰略預備隊的支持,致全線失敗。損兵、折將、喪地。“岐溝之蹶,終宋不振”。從此,宋對遼失去了戰略進攻能力,被迫轉取戰略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