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簡介

楊業

楊業(?—986),一作鄴,本名重貴,宋朝名將。

父楊信,“麟州土豪”,當是麟州(今陝西神木北)人。後漢時,“自為刺史”,臣附於後漢、後周。楊信二子,長子重貴,次子重訓(勛)。楊重貴事北漢世祖劉崇,北漢帝劉承鈞時賜姓劉改名繼業,“比於諸子”,任保衛指揮使,升至領建雄軍(晉州,時屬後周,今山西臨汾)節度使。屢建戰功,號為“無敵”。

宋開寶元年(968),宋太祖趙匡胤攻北漢時,劉繼業以侍衛都虞候,領軍扼守團柏谷(今太谷西南)以抗宋軍。偵知宋大軍已至,慮眾寡不敵,退保太原,被罷兵權。宋軍圍攻太原,劉繼業又領兵守城,數出兵攻宋軍。宋軍多次攻城未果,加上暑雨,宋軍將士多病,只得退兵。

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親征攻北漢,圍太原城,劉繼業捍太原城東南面“殺傷宋師無算”。五月,北漢帝劉繼元降,劉繼業猶據城苦戰。劉繼元派親信前往命令投降,劉繼業才歸宋。

劉繼業歸宋後,複姓楊氏,單名業(一作鄴),隨即授環衛官為左領軍衛大將軍;不久,領鄭州防禦使。

遼乾亨元年(979)九月,遼軍分路南犯,雖為宋軍擊退,但邊境形勢仍很緊張。宋太宗認為:“楊業老於邊事,洞曉敵情。”遂任命楊業為代州(今山西代縣)知州兼三交(今太原北)駐泊兵馬部署,時大將潘美任三交都部署,屯兵防遼。次年三月,潘美自三交口巡撫至代州,適遇遼軍南犯雁門(今代縣西北),楊業率騎兵由小陘至雁門北口向南,與潘美所部合擊,大敗遼軍,殺遼將蕭咄李,俘遼將李重海。楊業以功升“領雲州觀察使,仍判鄭州、知代州事,自雁門之捷,契丹畏之,每望見業旗即引去”。一個歸宋不到一年的降將,立功邊關,揚威朝野,受到宋太宗的重用,但卻引起宋朝舊將們的妒忌。從此,“主將戍邊者多嫉之,或潛上謗書,斥言其短”。雖然仍得到宋太宗的信任,卻埋下了日後因失援而血染疆場悲劇的禍根。

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986)正月,宋軍大舉攻遼,以東路軍曹彬、崔彥進率主力直取幽州;另以米信、杜彥圭部出雄州,田重進部出飛狐(今淶源)。二月,西路軍以潘美為雲、應(今山西應縣)、朔(今屬山西)等州都部署,楊業任副都部署,王侁、劉文裕為監軍,率部出雁門。宋太宗原計畫曹彬所率主力大張聲勢,揚言直取幽州(遼南京),持重緩進,將遼軍吸引在幽州,以利於西路軍順利攻占沿途州縣,然後會師攻取幽州。三月,西路軍出雁門,擊敗遼軍,遼寰州(今山西朔州東)刺史趙彥辛(辛,《遼史》作章)降宋;進圍朔州,遼節度副使趙希贊以城降宋。遼以北院樞密使耶律斜軫為山西兵馬都統,率軍抵抗潘美、楊業所統宋西路軍,尚未到前線,潘美、楊業軍又攻遼應州(今應縣),遼節度使艾正以城降宋。四月初,潘美、楊業軍又攻占雲州,遼大同軍(雲州)節度副使趙毅等降宋。在西路宋軍攻城俘將,連連得勝的形勢下,作為主力的東路宋軍為爭功,不等與西路軍會師,違背詔旨,自行北上攻占涿州,又因糧盡退兵。五月,宋東路軍又進至岐溝關(今涿州西南)北,受到遼軍主力的追擊,岐溝關之戰宋東路軍大敗,宋太宗遂令西路軍退回代州,護送雲、朔、寰、應四州民戶南遷。遼軍大敗宋東路軍後,耶律斜軫部得以全軍十餘萬西攻;六月,攻占寰州,宋守軍千餘人戰死。面對強敵,楊業對潘美、王侁等建議:“賊勢盛,不可與戰,姑密諭雲、朔等將先出寰,我師次應州,賊必悉眾來拒,俾朔州吏民直入石碣谷,列強弩千人於谷,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眾萬全矣。”首先遭到監軍王侁的反對,並說:“君侯素號無敵,見敵逗撓豈有他志。”王侁又得到主帥潘美的支持,楊業處於如不出戰即是通敵的情況下。七月,被迫出軍,只得要求潘美等在陳家谷口(今寧武北)接應。遼軍主帥耶律斜軫得知楊業出兵,令部將蕭撻凜設伏兵於路,楊業率部北攻朔州,清晨,楊業“麾幟而前,斜軫佯退,伏兵發,斜軫進攻”,楊業戰敗。而潘美、王侁等則“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陳家)谷口”,楊業自午至暮,從朔州南三十里狼牙村轉戰退至陳家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殘部還有一百多人,楊業對他們說:“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也,可走還報天子”。楊業往日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深受士卒的擁戴,如今面臨生死關頭,他們都不肯離去,楊業遂“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楊)業猶手刃數十百人”,楊業為流矢所中墜馬,馬亦被射中受重傷,楊業遂為遼軍所俘,其子楊延玉亦戰死。楊業在被押赴遼朝途中絕食三天而死。楊業自北漢時起,與遼朝“角勝三十餘年”,“人號楊無敵”,深為遼朝人民敬畏。遼朝人民在楊業死地建廟祭祀。在楊業死後近一百年時,元祐四年(1089),蘇轍奉使遼朝,出古北口(今北京懷柔東北),作《過楊無敵廟》詩:“馳驅本為中原用,嘗享能令異域尊”,說明楊業是宋、遼兩朝人民敬仰的英雄。

楊業實際是因主帥潘美、監軍王侁、劉文裕等妒忌,被置之必敗之地,潘美等又違約不援所害。楊業之死,“天下聞其死,皆為之憤嘆”,宋太宗深為痛惜,但宋太宗的親信、主帥潘美只受到帶有象徵性的懲罰,削秩三等,而且所削的只是檢校官的榮譽銜,由檢校太師降為檢校太保,並且次年即恢復。外戚劉文裕被除名,配隸登州(今山東蓬萊),但“歲余,上(太宗)知業之陷由王侁,召文裕還”。主要責任都推給王侁,王侁被除名,配隸金州(今陝西安康),後死於召還途中。

宋太宗不僅對楊業進行褒贈,追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還錄用楊業六子,楊延朗(延昭)自供奉官升崇儀副使,楊延浦、楊延訓由殿直升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錄用為殿直。楊延昭及子楊文廣後來都成為抗遼名將。後世將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的抗遼事跡,演繹為“楊家將”故事,廣為流傳,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