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簡介

《三國志》

記述魏蜀吳三國歷史、基本屬於紀傳體的史書。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含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古代紀傳體止史中,與《史記》、《漢書》和《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

陳壽(亦作長壽,233~297),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入晉後曾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後,陳壽著《三國志》,受到大臣張華的稱讚,並說要把晉史也託付給他。

《三國志》成書年代不能確定。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加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他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由其自采資料。

《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魏志列在全書之首,稱曹操、曹丕、曹叡為帝。吳、蜀君主即位,都記明魏的年號,以明正朔所在。東吳只有孫權稱主,孫亮等都稱名。這是因為晉朝受禪於魏,晉的史家尊重本朝的合法性,就必須以魏為正統。孫吳為晉所滅,孫皓乃晉之降臣,因而如此處理。蜀漢劉備父子稱先主、後主,不同於孫吳,多少反映陳壽對於蜀漢的故國之思。

前人責難陳壽,說他向丁儀、丁廙的兒子乞米不得,因此不給丁氏兄弟立傳;因有憾於諸葛亮,所以說他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實際這些責備缺乏根據。丁氏兄弟附見於王粲傳,而諸葛亮傳中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績,還收錄了亮集目錄,為全書特例。說諸葛亮將略非其所長,當時其他人已有類似評論,而且也是公允的。但《三國志》對於晉朝皇室的敘述時有曲筆,對於魏晉禪代之際司馬氏的所作所為,尤其顯然加以粉飾,多所回護。

三國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有關係的人物,以及在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上有貢獻的人,書中都記錄下來,此外也記載了國內少數民族以及鄰國的歷史,《魏志·倭人傳》就是日本古代歷史的重要史料。《三國志》沒有關於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是一個缺陷。陳壽對於史料的取捨選擇,比較審慎謹嚴,文字也以簡潔見長,所以前人說其書“裁製有餘,文采不足”。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祖父時已遷居江南。劉宋初官中書侍郎,奉命作《三國志注》,元嘉六年(429)奏上。他在《上三國志注表》中說,陳壽的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但又指出它“失在於略,時有所脫漏”。所以裴注不僅解釋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於補充原書記載的遺漏和糾正錯誤。同一事幾家記述不同的,他都收錄進來,以備參考。對於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評論;對於陳壽議論的不當,裴注也加以批評。裴注搜羅廣博,引書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所引用的書達一百四十餘種,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今天已經亡佚的。對於三國時代歷史的研究,裴注的重要性不下於陳壽本書。

歷代研究《三國志》及裴注者很多,其中尤以清代人用力最多。民國時,盧弼匯集歷代學者對《三國志》正文和裴注所作的注釋、版本校勘和考證,並將本人的注釋和按語統一編纂為《三國志集解》,可供讀《三國志》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