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孝恪簡介

郭孝恪

郭孝恪(?—649),許州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唐朝名將。

史書稱郭孝恪“少有奇節,不治貲產”(《新唐書·郭孝恪列傳》),所以其父兄都把他當做無賴。時值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統治殘暴,驕奢荒淫,連年大興土木,不斷對外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時李密率領的瓦崗軍聚眾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活躍在中原大地,由於郭孝恪的家鄉離瓦崗寨不遠,所以郭孝恪帶著鄉里數百人於唐武德元年(618年)前去投靠李密。李密見到郭孝恪後,非常高興,對其說:“昔稱汝潁多奇士,故非謬也。”(《舊唐書·郭孝恪列傳》)令其與徐世績守黎陽倉(今河南濬縣西南),此後幾年裡。郭孝恪一直在徐世績的手下當長史,不離左右。

九月,李密在邙山之戰中敗於隋江都通守王世充,在進退兩難的窘境下,李密率殘部2萬人進入關中,投降了唐王朝,瓦崗軍起義至此失敗。李密的其他將帥和州縣首領則多歸附於王世充,唯獨徐世績管李密其舊境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未有所屬。此時已到十一月,隨李密到長安的魏徵自己請求招撫潼關以東地區,並致書徐世績,勸他儘快投降唐。徐世績於是決定向西歸唐,對郭孝恪說:“魏公既歸大唐,今此人眾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獻之,即是利主之敗,自為己功,以邀富貴,吾所恥也。今宜具錄州縣名數及軍人戶口,總啟魏公,聽公自獻,此則魏公之功也。”(《舊唐書·李列績傳》)郭孝恪到長安後,先到李密處將書信交與李密。此時唐高祖李淵已聽說郭孝恪到長安,但卻沒有奉表,只有書信給李密,非常奇怪。郭孝恪見到唐高祖後,陳述了徐世績的意思,唐高祖感嘆道:“徐世績感德推功,實純臣也。”(《舊唐書·李列績傳》)賜他姓李。郭孝恪則為封陽翟郡公,拜宋州刺史,令其和李世績策劃經略虎牢以東地區,所得州縣,委任他們選補官吏。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夏王竇建德為擴張勢力範圍,率兵赴衛州(治衛縣,今河南淇縣東),過黎陽30里處,為李世績部將丘孝剛擊敗。竇建德於是回軍攻破黎陽,俘唐淮安王李神通、李世績父李蓋、魏徵和唐高祖之妹同安公主,唯李世績率幾百騎兵逃過黃河。幾天后,李世績因其父被俘,被迫返回黎陽投降竇建德。竇建德命李世績為左驍衛將軍,鎮守黎陽。

李世績歸降竇建德後,雖被委任左驍衛將軍要職,仍一心歸唐,與郭孝恪商量脫身之計。郭孝恪說:“吾新事竇氏,動則見疑,宜先立效以取信,然後可圖也。”(《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八》)李世績乃於十一月攻陷獲嘉,俘獲甚多,獻於竇建德,竇建德因此對他十分親信。

武德三年(620年)正月,竇建德妻兄、行台曹旦在河南大肆掠奪騷擾,引起眾多歸附者不滿。當時相州(治安陽,今屬河南)農民起義首領李文相率眾5000餘人駐守孟津中洋城(今河南孟縣西南黃河沙洲上),與李世績結為兄弟,共謀襲殺竇建德歸唐。李文相於當晚召曹旦手下23位副將,灌醉後殺死。曹旦部將高雅賢、阮君明率部在黃河北岸尚未過河,李文相用4艘大船運北岸300士兵過河,在河心將其全部殺死。一獸醫僥倖脫逃報告曹旦,曹旦遂嚴加戒備。李文相在起事後,才派人通知李世績。當時李世績營地與曹旦相接,郭孝恪勸李世績去襲擊曹旦,但李世績猶豫不決,李世績聞曹旦已有防備,便和郭孝恪率數十騎投唐,於三十日到達長安。   唐滅劉武周后,唐高祖為統一天下,於七月命秦王李世民率軍東征王世充,並遣使與竇建德言和,爭取其中立。又派太子李建成率軍駐蒲阪(今山西永濟西南),以防突厥南犯。   竇建德恐唐滅鄭後危及自己,決定實行聯鄭抗唐,待機滅鄭,進爾奪取天下,於三月率軍10餘萬西援洛陽,連克管州、滎陽(治今滎陽)等地,進屯成皋(今滎陽汜水鎮)之東。此時突厥頡利可汗為策應王世充,再次率軍南犯并州、石州(治今山西離石)等地。面對洛陽堅城未下、竇軍驟至的危急情況,李世民召集眾將商議對策。蕭璃、屈突通、封德彝等多數人認為唐軍長期頓兵堅城,過於疲憊,一時難以攻下洛陽;而竇建德氣勢正盛,唐軍將腹背受敵,主張退保新安(今屬河南),相機再戰。而郭孝恪則認為:“世充日踧月迫,力盡計窮,懸首面縛,翹足可待。建德遠來助虐,糧運阻絕,此是天喪之時。請固武牢,屯軍汜水,隨機應變,則易為克殄。”(《舊唐書·郭孝恪列傳》)此時記室薛收也說:“世充保據東都,府庫充實,所將之兵,皆江、淮精銳,即日之患,但乏糧食耳。以是之故,為我所持,求戰不得,守則難久。建德親帥大眾,遠來赴援,亦當極其精銳,致死於我。若縱之至此,兩寇合從,轉河北之粟以饋洛陽,則戰爭方始,偃兵無日,混一之期,殊未有涯也。今宜分兵守洛陽,深溝高壘,世充出兵,慎勿與戰,大王親帥驍銳,先據成皋,厲兵訓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勞,決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過二旬,兩主就縛矣。”(《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九》)李世民採納二人的建議,命齊王李元吉等繼續圍困洛陽,親率精兵步騎3500人於二十五日進駐虎牢。五月初二,竇建德軍被全殲,李世民隨即回師洛陽,迫使王世充於初九率部2000餘人出降。   洛陽、虎牢之戰,是唐統一戰爭中最關鍵一戰,唐軍取得“一舉兩克”的重大勝利,為唐朝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郭孝恪也因出眾的謀略為李世民所常識,在召開慶功會時,李世民對諸將說:“郭孝恪謀擒建德之策,王長先龍門下米之功,皆出諸人之右也。”(《舊唐書·郭孝恪列傳》)並遷上柱國。   此後的十餘年間,郭孝恪歷任貝(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趙(治趙縣,今屬河北)、江(治湓口,今江西九江)、涇(治安定,今甘肅涇川北涇河北岸)四州刺史,在任頗有政績,入為太府少卿,轉左驍衛將軍。   貞觀十六年(642年),郭孝恪拜涼州(治姑臧,今甘肅武威)都督。八月二十日,唐廷又授郭孝恪金紫光祿大夫,安西(今新疆庫車)都護、西州(治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高昌遺址)刺史。西州原為高昌舊都,鎮兵以及遷徙流放的犯人都居住在此,較為混雜,與中原又有大漠相隔,所以與朝廷音信隔絕。郭孝恪到任後,推誠撫御,大獲其歡心。   時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殺死沙缽羅葉護可汗後,於十六年秋又襲滅吐火羅,侵擾西域地區,扣押唐使者,並派兵進擾唐伊州(治伊吾,今新疆哈密)。郭孝恪率輕騎2000自烏骨邀擊,將其打敗。乙毗咄陸又遣處月、處密諸部圍攻天山縣(今新疆託克遜東北),郭孝恪將其擊退,乘勝進占處月俟斤所居之城(今新疆烏魯木齊東北),並一直追至遏索山(在今烏魯木齊西南),收降處密兵眾,然後凱鏇。   在西域諸國中,焉耆國早在貞觀初年即遣使入貢,一直與唐保持良好關係。貞觀十四年(640年)八月,唐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吏部尚書侯君集率兵擊滅高昌國(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高昌舊址)後,唐太宗還曾下詔將所獲700名焉耆國人還於焉耆國。同年,西突厥重臣屈利啜的弟弟迎娶了焉耆王之女,約為唇齒之邦。焉耆從此對唐的貢賦多有缺漏。為此唐太宗曾令郭孝恪觀察其動態,伺機發兵。   貞觀十八年(644年),郭孝恪見時機成熟,便請求朝廷派兵討伐。九月,唐太宗詔令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率步騎3000齣銀山道進攻焉耆。適逢焉耆王弟頡鼻葉護兄弟三人來至西州,郭孝恪遂以頡鼻弟栗婆準為嚮導。焉耆城(今新疆焉耆西南)四面環水,國王突騎支仗恃地形險惡疏於防備。郭孝恪率軍倍道兼行,夜至城下,命將士泅水渡河,拂曉時發起進攻,登上城堞,斬俘7000多人,擒獲突騎支。《草原帝國》中說“郭孝恪巧妙地進軍,於夜間從裕勒都斯河方向靠近焉耆,黎明時攻占了這座處於驚恐之中的城市。”郭孝恪留栗婆準代理國政,帶著突騎支凱鏇。三日後,屈利啜率西突厥救兵趕至,囚栗婆準,令輕騎5000追趕郭孝恪至銀山(今新疆託克遜西),郭孝恪領兵還擊,大敗突厥軍,又追擊數十里而還。此後焉耆人擁立栗婆準堂兄薛婆那支為國王,仍然依附西突厥。   九月二十一日,唐太宗對身邊大臣們說:“孝恪近奏稱八月十一日往擊焉耆,二十日應至,必以二十二日破之,朕計其道里,使者今日至矣!”(《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話還沒說完,驛站快騎就到了。唐太宗聞訊,大悅,賜璽書慰勞郭孝恪:“卿破焉耆,虜其偽王,功立威行,深副所委。但焉耆絕域,地阻天山,恃遠憑深,敢懷叛逆。卿望崇位重,報效情深,遠涉沙場,龔行罰罪。取其堅壁,曾不崇朝;再廓遊魂,遂無遺寇。緬思竭力,必大艱辛。超險成功,深足嘉尚。”(《舊唐書·郭孝恪列傳》)   十月,郭孝恪押送焉耆王突騎支及其妻子兒女到洛陽拜見唐太宗,唐太宗敕令寬宥了他們。   早唐朝建立後,龜茲(今新疆庫車)王蘇伐疊便遣使朝唐。貞觀四年(630年)又遣使獻馬。太宗賜其以璽書,撫慰甚厚。後龜茲臣屬於西突厥,並在唐軍攻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時,派兵增援焉耆,從此不再朝貢。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十二月,蘇伐疊死,其弟訶黎布失畢立,繼續有失臣禮,進犯鄰國。太宗為打通西域商路,決定發兵攻滅龜茲。遂於二十六日詔使持節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副大總管、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以及郭孝恪等率領唐軍,並發鐵勒13州、突厥、吐蕃、吐谷渾等10餘萬(一說10萬)騎,向西進攻龜茲。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十月,唐軍首先擊敗西突厥處月、處密二部,消除進軍龜茲的側後威脅。十二月,唐軍進逼龜茲都城,訶黎布失畢輕騎西逃,遂克其城。郭孝恪與曹繼叔、韓威率部留守該城,阿史那社爾自率沙州刺史蘇海政、尚輦奉御薛萬備等精騎追擊訶黎布失畢。唐軍行軍600里,訶黎布失畢慌忙退保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阿史那社爾揮軍攻城40天,至閏十二月初一,攻克該城。訶黎布失畢、羯獵顛被俘。那利隻身逃走,然後暗中引西突厥之眾和本國兵萬餘人,回襲郭孝恪部。時郭孝恪認為餘部未平,便在城外紮營,龜茲人便對對郭孝恪說:“那利為相,人心素歸,今亡在野,必思為變。城中之人,頗有異志,公宜備之。”(《舊唐書·郭孝恪列傳》)但郭孝恪未聽龜茲人好言預告,疏於戒備。待那利部萬餘人突然逼近,即率所部千餘人入城。但那利部眾已登城,與城內降者相配合,共擊郭孝恪部,矢刃如雨,郭孝恪不能擋,復將出城,戰於西門,結果中流矢而死,其子郭待詔也同時陣亡。於是城中大亂。此時,唐倉部郎中崔義超為守衛軍需物資,臨時召募200人,與那利部激戰於城中。曹繼叔、韓威各率所部迅即從城西北隅進擊那利部,經一夜激戰,將其擊退,斬首3000(一說3000餘)級,那利逃走,城中復定。   唐太宗得知郭孝恪的死訊,起初責備郭孝恪不加警備,以致喪命,便奪其官職。後憐其為國而死,便為其家舉哀。唐高宗李治即位後,追還郭孝恪為安西都護、陽翟郡公,郭待詔贈游擊將軍,賜物三百段。   郭孝恪的生活非常奢侈,“仆妾器玩,務極鮮華,雖在軍中,床帳完具。”(《舊唐書·郭孝恪列傳》)郭孝恪還曾向行軍大總管阿史那社爾行賄,但被阿史那社爾所拒,唐太宗聞訊後說:“三將優劣之不同也。郭孝恪今為寇虜所屠,可謂自貽伊咎耳。”(《舊唐書·郭孝恪列傳》)   郭孝恪次子郭待封,在唐高宗時官至左豹韜衛將軍。鹹亨元年(670年)時,隨薛仁貴率兵討吐蕃,於大非川敗於吐蕃名將噶爾·欽陵,減死除名。少子郭待聘,官至宋州刺史。   “孝恪機鈐果毅,協草昧之際;樹勛建策,有傑世之風。然而務奢為恆,既未盡善,舉眾失律,不其惑與!”(《舊唐書·郭孝恪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