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璘簡介

馬璘

馬璘①(721—777.1.26),岐州扶風(今陝西扶風)人,唐朝大將。

馬璘出身將門之家,祖父馬正會,為右威衛將軍;父親馬晟,為右司御率府兵曹參軍。馬璘自幼便成了孤兒,整天到處遊蕩,無所事事。在二十歲時,馬璘偶然間讀了《馬援傳》,這對他有了很大的啟發,尤其是讀到“大丈夫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而歸”時,馬璘慨嘆道:“豈使吾祖勳業墜於地乎!”遂參軍入伍,在安西都護府(治龜茲都督府,在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舊城)自效。由於屢立奇功,馬璘累遷至左金吾衛將軍同正。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陽(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盧(治營州,今遼寧朝陽市)、河東(治今山西太原)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名,從范陽(今北京城西南)發兵15萬,號稱20萬,南下反唐,向洛陽、長安(今西安)進攻。唐玄宗聞訊後,一面組織力量抵抗,一面調朔方(治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河西(治涼州,今甘肅武威)、隴右(治鄯州,今青海樂都)等軍鎮,除留少數軍隊駐守防地外,其餘部隊全部內調。

至德元年(756年)六月,長安失守,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於七月在靈武即帝位,是為唐肅宗。馬璘統精兵3000,至鳳翔(治鳳翔,今陝西鳳翔)護駕勤王。鳳翔是馬璘的家鄉,到這後,很快便與肅宗見了面,談了一下當前形勢。肅宗見馬璘談吐不凡,甚奇之,遂令其率軍東討拳軍。初戰衛南(今河南滑縣東),馬璘即以百騎破叛軍5000之眾。後戰河陽(今河南孟縣南),馬璘又立殊功。後因功出任鎮西節度使②。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唐玄宗、肅宗相繼去世,代宗李俶(後改名豫)即位。此時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已先後死去,史朝義成為叛軍的最高統帥。十月,唐代宗以其子雍王李适為天下兵馬元帥,僕固懷恩為諸軍節度行營副元帥,與諸道節度使軍隊及回紇兵會師於陝州(治陝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進討史朝義。

馬璘隨河南等道副元帥李光弼由陳留(今河南開封市)西出,與諸軍會攻洛陽。二十八日,唐軍攻克懷州(治今河南沁陽)。三十日,唐軍列陣於橫水(今河南孟津西北)。史朝義命其部將率兵數萬,於城外立柵自固,企圖阻擋唐軍。僕固懷恩則布陣於洛陽西原,另派驍騎及回紇兵沿山迂迴至城外史軍柵營的東北,前後夾擊,大破史軍。史朝義親率主力10萬出城援救,列陣於昭覺寺,“營壘如山,旌甲耀日”③。唐軍發起猛烈攻擊,殺叛軍傷甚眾,但叛軍陣仍堅持不動。神策軍 觀容使魚朝恩派射生將500人力戰,對史軍雖多有殺傷,但對其營陣的衝擊仍不奏效。在這關鍵時刻,馬璘見諸將皆不敢動,說:“事急矣!”④於是單騎馳入敵陣,英勇奮擊,奪賊兩牌,叛軍遭此突襲,陣內頓時大亂,左右披靡。唐大軍隨後乘勢而進,大敗叛軍。史朝義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又敗。叛軍被殲6萬人,被俘2萬人。史朝義率輕騎數百落荒東走。唐軍收復東京洛陽及河陽城。此戰,是唐軍與叛軍進行的戰略決戰,馬璘對決戰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戰後,李光弼讚許道:“吾用兵三十年,未見以少擊眾,有雄捷如馬將軍者。”馬璘因功遷試太常卿。

寶應二年(762年)正月,史朝義自殺,歷時七年又三個月的安史之亂,至此結束。

九月,河北副元帥僕固懷恩叛唐,引吐蕃軍東進。十月初九,吐蕃乘唐朝內亂,兵力空虛之機,攻克長安。代宗被迫出逃陝州避難。關內副元帥郭子儀率4000兵與各地唐兵合兵反攻長安,在城內,唐朝軍民裡應外合,迫使吐蕃軍在長安城滯留13天后,於二十一日引兵撤出長安。十一月,吐蕃軍在潰退途中圍攻鳳翔城,鳳翔節度使孫志直緊閉城門拒守,蕃軍攻城數日不下。時任鎮西節度使的馬璘代宗李豫出逃陝州的訊息後,心急如焚,立即率精騎4000餘人自河西(指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轉戰長安救難。正值蕃軍圍攻鳳翔,馬璘率眾手持滿弓,直指吐蕃軍隊,突入城中。隨後又身不解甲,背城出戰,單騎身先士卒奮擊,俘斬蕃軍數千人(一說千人),血流於野。次日,吐蕃軍再次逼城請戰,馬璘打開懸門嚴陣以待。吐蕃軍一見馬璘出現,心中膽怯,說道:“此將軍不惜死,宜避之。”⑤於是撤軍而走,據守原(治高平,今寧夏固原)、會(治今甘肅靖遠東南)、成(治上祿,今甘肅禮縣西南)、渭(治襄武,今甘肅隴西東南)等州以便它圖。

經過此戰,馬璘名聲大振。代宗回京後,為他的表現非常滿意,又令他兼御史中丞。

永泰元年(765年)正月,唐代宗以馬璘兼南道和蕃使,出訪吐蕃。不久,又北庭行營(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邠寧節度使(治邠州,今陝西彬縣)、兼御史大夫,鏇加檢校工部尚書。

當時吐蕃趁唐朝內亂之機,奪取了唐朝大量的領土,並且不斷侵犯邊境,而涇州(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南)離吐蕃最近,為了對付吐蕃,加強涇州的防務,唐代宗將馬璘調至涇州,兼權知鳳翔隴右節度副使、涇原節度、涇州刺史,其餘如故。而後又任河南道副元帥,以鄭(治管城,今河南鄭州市)、滑(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舊滑縣)二州隸之。八月十六日,又進封扶風郡王。

馬璘詞氣慷慨,以殺敵報國為己任。到涇州後,立即“分建營堡,繕完戰守之具”。九月,僕固懷恩再次誘引吐蕃、回紇、党項羌、奴刺、吐谷渾等30餘萬(一說數十萬)大軍分兵三路南下攻唐,其中北路大軍由由吐蕃大將尚結息、贊摩、馬重英率領,自涇州、邠州 、鳳翔府攻取奉天(今陝西乾縣)、醴泉(今陝西禮泉北),進逼長安,回紇軍繼吐蕃之後,僕固懷恩率朔方兵20萬為後援。吐蕃等三路大軍壓境,唐京城震恐。二十一日,唐代宗下制親征,並派中使追回淮西節度使李忠臣駐守東渭橋(今西安城西北),派檢校太子太保李光進駐兵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派馬璘與河南節度使郝庭玉駐守便橋(今陝西鹹陽渭橋)。當時馬璘部在武功東原(今陝西乾縣境)與吐蕃軍游騎400餘人相遇,馬璘派50名精兵偷襲蕃軍游騎,大敗敵軍。在唐軍的不斷抵抗下,聯軍進展緩慢,不久又得知僕固懷恩暴死,加上內部不和,遭到唐軍反擊,大敗而走。

大曆元年(766年)二月,唐代宗任命馬璘兼任邠寧節度使。馬璘以段秀實為安西四鎮、北庭和邠寧三節度使都虞候。馬璘 部下有一士兵,驍勇善戰,能拉開二百四十斤重的弓,但因盜竊該當處死,馬璘卻想免其一死,段秀實對他說道:“將有愛憎而法不一,雖韓、彭不能為理。”⑦馬璘認為言之有理,遂斬此卒。馬璘性格急躁,有時處理事情不合理,段秀實就據理力爭。以至常大發雷霆,部下皆膽戰心驚,段秀實則坦然說:“秀實罪若可殺,何以怒為!無罪殺人,恐涉非道。”馬璘被氣得拂衣而起,而段秀實卻邁著方步退了出去。馬璘的一大優點是敢於承認錯誤,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馬璘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便宴請段秀實,以示謝罪。從此,凡是處理州中事物時,馬璘都要先徵求段秀實意見,然後施行。因此,馬在邠寧的名聲非常好。

大曆二年(767年)九月,吐蕃大將尚結息率軍數萬圍攻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並派遊騎兵到潘原(今甘肅平涼東40里)、宜祿(今陝西長武)等地偵察軍情。唐代宗一方面令馬璘嚴陣以待,別一方面將大將郭子儀調離河中(今山西永濟),令其率精兵3萬與馬璘協同作戰,鎮守涇陽(今陝西涇陽東南)。十月,朔方軍出兵解靈州之圍,尚結息兵敗撤退。

大曆三年(768年)八月二十一日,尚息結領兵10萬再次攻唐,進逼靈武。二十六日,派大將尚贊摩領兵2萬攻打邠州,京師長安聞訊戒嚴。邠寧節度使馬璘得知吐蕃入侵,率兵主動迎戰,大敗吐蕃軍,然後將俘虜押送京城,以穩人心。不久,吐蕃軍連吃敗仗,無奈撤軍。九月二十七日,京師解除戒嚴。

十二月時,權臣元載認為吐蕃連年進犯,馬璘所率的四鎮軍隊駐紮邠 寧,其兵力無法與吐蕃對抗,而郭子儀率領朔方重兵鎮守河中,卻處於沒有戰事的腹心之地,便有意讓馬璘移鎮涇州,而讓郭子儀率領朔方軍隊鎮守邠州。初九,代宗讓馬璘改任涇原節度使,將邠州、寧州(治定安,今甘肅寧縣)、慶州(治合水,今甘肅慶陽縣)歸屬於朔方。馬璘接旨後,先去涇州修築城防,讓都虞候段秀實擔任邠州留後。

涇原之地,荒涼凋殘,無法供養軍隊,為此,馬璘多次上書陳訴實情。大曆五年(770年)四月,代宗將鄭州、潁州之地劃給馬璘。十三日,代宗讓馬璘兼任鄭潁節度使。

大曆八年(773年)八月十六日,吐蕃大將贊磨率領6萬騎兵東進,攻打唐朝邊地要衝。同月,贊磨統領10萬大軍分頭進攻唐朝涇州、邠州等地,派蕃軍四節度分拒涇川(今涇川縣境)、過閣川南,在渭河會師,形成攻勢,對唐造成壓力。面對此情,大將郭子儀派朔方兵馬使渾瑊率領步騎5000人拒守,與馬璘前後接應,形成犄角之勢。

二十二日,馬璘率兵與蕃軍戰於鹽倉,遭到失敗。涇原兵馬使焦令諶與諸將狼狽而回,潰兵爭道入城。馬璘卻被蕃軍所困,,到傍晚還沒有回來。此時行軍司馬段秀實召集焦令諶等指出:軍法,失大將,麾下都處死。要求焦令諶等重振旗鼓,選派英勇善戰之將率領守城將士傾城出動往救主將。都知兵馬使李晟等率部下與蕃軍力戰,終於將馬璘從亂軍之中救出:“軍法,失大將,麾下皆死。諸君忘其死邪!”⑧焦令諶等重振旗鼓,選派英勇善戰之將率領守城將士傾城出動,去救馬璘。都知兵馬使李晟等率部下與吐蕃軍力戰,終於將馬璘從亂軍之中救出。入夜,馬璘才得以回城。

戰後,郭子儀召集諸將總結戰敗原因,定出破敵之策,即派渾瑊率兵駐守朝那(今甘肅平涼西北)。鹽州(治今陝西定邊)刺史李國臣獻破敵之計,即:吐蕃軍乘勝必攻郊畿(今陝西西安西部),唐軍可擊其背後。郭子儀派兵鳴鼓而西攻取秦原(今甘肅清水),吐蕃軍中計退兵百城(今甘肅靈台西南百里鎮)。馬璘與渾瑊合兵一處,埋伏於吐蕃軍途經險要之地,並夜間襲擊蕃軍,殺死數千人,敵軍潰敗。渾瑊又重新收回敵軍所掠朔方俘虜200餘人,百姓700餘人,駝馬數百匹。當時馬璘也率精兵2000餘人於夜間偷襲敵軍軍營,並指定弓箭手專射身穿豹皮的吐蕃軍主將,吐蕃軍主將中箭,軍心大亂,被迫舉營退兵。馬璘因功,進檢校尚書右僕射。

大曆九年(774年)五月,馬璘入朝,並暗示暗示自己想要當宰相。二十八日,代宗任命他為尚書左僕射。

大曆十年(775年)九月二十一日,吐蕃舉兵攻唐。當吐蕃軍路過涇州時,馬璘率軍出擊,於百里城(今甘肅靈台西南百里鎮)大敗敵軍。

大曆十一年(776年)十二月十三日(即公元777年1月26日),馬璘在軍中去世,終年五十六歲。朝廷廢朝以示哀悼,並追贈馬璘為司徒,謚曰“武”。

馬璘守邊八年,雖無開疆拓土之功,但始終能保一方平安,前後多次破敵,使敵不敢犯邊,成為國家的屏障。馬璘治軍“令寬而肅”,所以將士都願為他所用。馬璘雖然讀書不多,但忠勇有嘉,武乾絕倫,往往在危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是中興之猛將。代宗在制書中讚揚他“以牧人御眾之才,膺方叔召武之任,理事詰禁,以屏西郊,撫和其人,竭乃心力。智謀浚發,忠義侃然,武能用典,師在制命。糾逖伐貳,服柔示懷,懲密人之不恭,執戎子以數罪。務於德禮,以濟威刑,關右寧謐,賴其鎮定。社稷之衛,予嘉乃勛,厚其田租,式寵式閫。”⑨

馬璘家境富有,財產多得無法估算,在京師所建的宅第,極為奢侈,為功臣權貴中首屈一指,修建中堂就花費二十萬緡,其它居室也所差無幾。馬璘死後,子弟護送靈柩回京,前後有數百都假稱是他的故吏,前去悼唁,實際是觀賞中堂。太子李适聽到後,非常不滿。李适稱帝後(即唐德宗),專程下旨,嚴令大臣的府第超過皇宮。並將馬璘家的中堂拆毀,家園充公,用來賜宴之用。馬璘的子孫都是紈絝子弟,不久便將家產敗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