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圭簡介

張守圭

張守圭(?-739年),陝州河北(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十五里)人,唐朝著名軍事將領。

張守圭身材魁偉,善於騎射,性情慷慨,為人有正義感。早年因戰功出任平樂府(即樂州,後改稱昭州,又稱平樂郡,尋復稱昭州,屬嶺南道,今屬廣西)別將。

開元初年,張守圭隨右驍衛將軍、北庭(治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都護郭虔瓘鎮守北庭。時突厥入侵輪台(今新疆輪台),張守圭奉命領兵援救,在途中與突厥軍相遇。張守 圭身先士卒,奮力苦戰,斬首千餘級,生擒頡斤一人。不久,突厥再次入侵北庭,張守圭奉郭虔瑾之命走小路進京奏事。抵達長安後,張守圭向朝廷上書,面陳利害,並自請領兵從蒲昌、輪台兩翼進攻 圍攻突厥軍,又一次 取得了勝利。張守圭因功特加游擊將軍,再轉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良社府果毅。張守圭因才能出從,受到幽州刺史盧齊卿的常識和器重,常邀張守圭同榻而坐,並說:“足下數年外必節度幽、涼,為國之良將,方以子孫相托,豈得以僚屬常禮相期耶!”(《舊唐書·張守圭列傳》)此後張守圭累轉左金吾員外將軍,為建康軍(今甘肅高台西南)使。

開元十五年(727年),唐與吐蕃在邊界一線戰事不斷。九月,吐蕃贊普親征,繞道河西(指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西部,兵擾瓜州(治晉昌,今甘肅安西西南)、長樂(今甘肅安西西),企圖截斷唐與西域的交通。閏九月,吐蕃軍又與突騎施蘇祿圍攻安西城(今新疆庫車),被唐軍擊敗後,又遣使間道來到漠北,企圖與後突厥連兵入寇。河西節度使王君聞訊後,即伏兵肅州(治今甘肅酒泉),企圖截擊。但行至甘州南之鞏筆驛時,卻遭到回紇瀚海司馬護輸餘眾的襲擊。唐軍由於寡不敵眾,雖力戰半日,最終全軍覆沒, 王君被殺,護輸載著王君屍體投奔吐蕃。涼州唐軍聞訊,出城追趕,護輸棄屍而走。唐軍此役失利,使河、隴震動,人心不安。

唐玄宗得報後,以左金吾大將軍信安王李禕為朔方節度等副大使,以朔方節度使蕭嵩為河西節度等副大使。蕭嵩又將刑部員外郎裴寬引為判官,與君王君的原判官牛仙客俱掌軍政,這才河、隴地區的人心才逐漸安定下來。為了選拔得力的將領鎮守河隴(即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含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的戰略要地,蕭嵩奏請以張守圭為瓜州刺史、墨離軍使,得到唐玄宗的同意。

張守圭到任後,知軍情緊急,立即組織全城軍民備戰,日夜加固城牆。十月,吐蕃大軍再次壓境,而此時築城工作才剛剛開始,城中人心惶惶、無不失色,雖都登城禦敵,但都毫無鬥志。張守圭見狀,急中生智,他認為:“彼眾我寡,又創痍之後,不可以矢石相持,須以權道制之。”(《舊唐書·張守圭列傳》)於是張守圭在城上飲酒作樂,“以會將士”,以此迷惑吐蕃軍。吐蕃軍見此情景,以為唐軍有備,不敢貿然攻城,撤兵而去。張守圭抓住戰機,縱兵追殺,大敗吐蕃軍。此次作戰,張守圭在危機時刻,膽略過人,毅然以古老兵法“空城計”迷惑吐蕃軍,並在吐蕃軍撤兵時,又果斷地組織兵力進行追擊,使吐蕃軍無法判斷唐軍的實力,最終取得勝利,可謂智勇兼備。

戰後,張守圭又繼續督眾修繕城池,並收合離散,使士農工商務歸舊業,秩序井然。朝廷為了嘉獎張守圭之功,遂在瓜州設立都督府,以張守圭為瓜州都督府都督,加銀青光祿大夫。

開元十六年(728年)七月,吐蕃大將悉末朗領兵進攻唐瓜州,被張守圭所敗。悉末朗退軍時,又遭到唐軍優勢兵力的伏擊,慘敗而歸。

開元十七年(729年)三月,為了打擊吐蕃,張守圭與沙州(治敦煌,今甘肅敦煌西)刺史賈師順各率所部兵馬向吐番大同軍發起突然襲擊。由於行動突然,吐蕃軍毫無防範,唐軍大獲全勝。

瓜州地處西陲,氣候惡劣,地多沙漠,不宜種田,而且每年雨量極少,當地農民只能依靠雪水來灌溉田地。由於吐蕃連年侵擾,渠堰均遭毀壞,加上地少林木,難以修善,致使農業生產遇到了嚴重困難。張守圭對此極為重視,迅速組織人力、物力修復渠堰,使水道暢通,以利灌溉,推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據說張守圭為了能讓百姓早日恢復生產,曾設祭祈禱,結果當晚便山洪爆發,大量樹木順水而流,直至城下,張守圭遂取之用以修堰。此事雖是虛構,但張守圭為國為民的精神還是值得稱頌的。史書上也說:“守圭以至誠感神,取材成堰,與夫耿恭拜井,有何異焉?”(《舊唐書·張守圭列傳》)當地百姓為紀念他的功績,更是給他刻石立碑。不久,張守圭因功遷鄯州(治西都,今青海樂都)刺史、隴右節度使。

唐玄宗李隆基繼位後,採取勵精圖治,發展經濟,加強邊防等措施,使國家實力進一步增強。面對東北之契丹與奚、北方之東突厥、西方之吐蕃及西突厥等的軍事威脅,玄宗權衡周邊形勢,決定將戰略重點於吐蕃這個對唐威脅最大的王朝勢力,而對契丹、奚則採取攻戰與和親互動為用之策,以收復營州,安定東北邊陲。此後唐軍在與吐蕃的作戰中取得節節勝利,但在與契丹的交戰過程中卻屢吃敗仗:開元二年(714年)七月,并州長史薛訥等奉命率軍進擊契丹,在灤水谷(今河北承德附近灤河)被契丹伏兵大敗;開元八年(720年),契丹牙官可突於因不滿其王李娑固圖謀加害於己,舉兵攻擊李娑固,李娑固敗奔營州(治今遼寧朝陽市)。營州都督許欽澹派安東都護薛泰率領精兵,與奚王李大酺以及娑固所部,進擊可突於,結果被擊敗。許欽澹被迫移軍退入渝關(今山海關),營州復失。唐玄宗迫於形勢變化,又對可突於所立之王進行加封並許嫁公主;開元十八年(730年),可突於入朝獻貢,同平章事李元統對其無禮,迫使其率領部眾,並脅迫奚部,再次降附於東突厥。唐玄宗先後命幽州長史趙含章,單于大都護、忠王李浚等率軍進討;開元二十年(732年)正月,又命朔方節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等率軍進討。三月,白山(似白狼山,今內蒙古科爾沁左旗東境)之戰,唐軍先敗後勝,終於大破奚、契丹軍,可突於等遠逃;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閏三月,可突於引東突厥兵來攻,經都山(今河北青龍縣西北)之戰,大敗幽州道副總管郭英傑所部。

唐玄宗鑒於可突於屢次犯邊,兩任節度使均不能御,於是決定選一個得力的將領鎮守幽州。由於張守圭在隴右期間屢立戰功,加上政績出眾,成為開元年間一個軍政全能的著名邊將。唐玄宗遂將張守圭調至幽州,任幽州長史兼御史中丞、營州都督、河北節度副大使,負責清除邊患。不久,又加河北採訪處置使,成為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將領。

當時契丹人可突於驍勇有謀,在契丹人中有很高威信,曾屢破唐軍,是張守圭在幽州的主要對手。張守圭赴任後,立即訓練士卒,修繕城塹。六月初三,張守圭率軍進擊契丹,初戰告捷。此後又多次率部出擊,屢破契丹,使趙含章和薛楚玉任職時期屢屢失敗的局面頓時有了明顯改觀,唐軍士氣大振。

張守圭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引起了契丹主李屈烈和可突於的極大恐懼。二人見張守圭英勇善戰,不敢正面交鋒,於是屢敗之後,採用詐降之計,企圖爭得喘息之機。張守圭針對其詐降術,將計就計,當即派管記、右衛騎曹王悔至其牙帳(松漠都督府,治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北)進行接洽,並根據詐降情況便宜行事。

十二月,王悔到契丹牙帳後,察覺契丹上下不但沒有歸降之意,而且還將軍營向西北遷徙,並暗中派人聯繫東突厥,企圖殺害王悔,繼續反唐。為了粉碎可突乾的這一陰謀,王悔成功拉攏分典兵馬的契丹牙官李過折。時李過折與可突於分典兵馬,相互爭權不和,王悔遂施離間計,利用他和可突於之間相互猜忌的矛盾,唆使他襲殺可突於。李過折遂在深夜時分,率部包圍了李屈烈牙帳,將李屈烈、可突於及其黨羽全部誅殺,並率部向唐軍歸降。張守圭聞訊,親率大軍進至紫蒙州(治今河北盧龍北),守圭出師紫蒙川(今河北盧龍縣北),舉行盛大的閱兵式,宴賞將士,以顯示兵威,鎮攝契丹餘眾。同時將李屈烈及可突於的首級派人送往東都,唐玄宗懸其首於天津橋南示眾。張守圭來幽州的 兩年間,以軍事打擊和用間相結合,屢敗契丹,給契丹以沉重打擊,極大地穩定了幽州以北邊境的局勢,使幽州多年來的混亂局面開始穩定下來。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正月,契丹知兵馬中郎李過折來唐廷獻捷,唐玄宗封李過折為北平王、檢校松漠州都督。唐玄宗對張守圭能在如此短的時間里便消滅了可突於感到非常滿意,準備封他 為宰相。但遭到宰相張九齡的反對。唐玄宗不甘心,欲:“假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職。”張九齡 又勸阻說:“守圭才破契丹,陛下即以為宰相;若盡滅奚、厥,將以何官賞之?”(《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四》)唐玄宗這才作罷。張守圭雖沒被封為宰相,但他在皇帝和大臣們心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二月,張守圭至東都報捷。唐玄宗興奮之餘,還親為張守圭自賦詩,以示褒獎。隨後加封他為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余官如故。並賜雜彩一千匹及金銀器物等,贈兩個兒子官位。還下詔在幽州立碑,以紀其功。張守圭繼之出師,方破契丹於捺祿山(今遼寧興城境)。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三月,張守圭派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安祿山率 軍討伐奚與契丹。安祿山因恃勇輕進,反為所敗。四月二日,張守圭奏請將安祿山處斬。安祿山臨刑大呼道:“大夫不欲滅奚、契丹邪,奈何殺祿山!”(《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四》)張守圭亦惜其驍勇,遂將其解送長安。宰相張九齡批示按軍法處斬,但唐玄宗卻下詔赦免。張九齡雖多次固爭,唐玄宗最終赦之,為後來的安史之亂留下了隱患。

安祿山和史思明均是營州胡人,會六種民族語言,做過互市牙郎(貿易居間人),二人從軍後,皆以勇猛而聞名。張守圭以安祿山為捉生將,每次帶領數名騎兵出去,都能擒獲數十名契丹人而回。又加上安祿山狡猾鑽營,善於揣摩人的心意,所以深受張守圭的喜受,被收為養子。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六月,降附於東突厥的奚、契丹部落,不斷進犯唐邊。幽州鎮將趙堪與白真陀羅假借幽州節度使張守圭之令,讓平盧軍使烏知義率兵攻打潢水(今西遼河,位於今內蒙古翁牛特旗之北)上游北的奚部。烏知義不願出戰,白真陀羅又矯稱皇帝制書,迫其出戰。烏知義被迫領兵出戰,先勝後敗。張守圭聞訊,竟隱瞞敗狀,奏報獲勝。事情泄露以後,唐玄宗命內謁者監牛仙童前往調查,張守圭重賂牛仙童,把敗責歸於白真陀羅,逼其自殺。其他宦官因牛仙童受到唐玄宗的寵信而妒嫉,共同揭發了此事。唐玄宗大怒,於三十日仗殺牛仙童,張守圭因舊功減罪,被貶為括州(治今浙江麗水東南)刺史。張守圭到任不久,何因疽發背而去世。

張守圭之弟張守琦官至左驍衛將軍;張守瑜官至金吾將軍;子張獻城、侄子張獻恭、張獻甫在唐德宗時期都官拜節度使。

張守圭做為開元年間的著名邊帥,長期戍邊,戎馬倥傯,多次與突厥、吐蕃、契丹作戰,從一名下級軍官成長為威震一方的將領,史書上稱讚他是“立功邊城,為世虎臣。”(《舊唐書·張守圭列傳》)其軍事思想也是很豐富的。

1、積極防禦,侍機反擊的戰略思想。張守圭無論在隴右還是在幽州,到任後首先都是修繕城池、訓練士卒、提高軍隊的士氣,充分做好備戰工作,使自己先立於不敗之地。隨後選擇適當時機發起進攻,一戰破敵。

2、智勇兼備。空城計在中國戰爭史上並不多見,史書上有確切記載的只有十幾處,如北齊祖珽、劉宋蕭承之、西魏王思政、明朝馬芳等都曾擺空城計,但張守圭的空城計與其相比,綜合戰前軍情、兵力對比、臨陣指揮、乘勝追擊等幾方面因素,則要勝出一疇,堪稱智勇雙全的表率。還為後人留下“美人帳下猶歌舞”(高適《燕歌行》)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