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垣征四郎簡介

平型關戰鬥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9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八路軍在山西省東北部平型關地區對日軍進行的伏擊戰鬥。

1937年8月,日軍以北平(今北京)、天津地區為出發地,兵分三路沿平綏(今北京-包頭)、平漢(今北京-漢口)、津浦(天津-浦口)鐵路線展開進攻。9月中旬,沿平綏鐵路西犯的日軍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占領大同後,以主力沿同蒲鐵路(大同-風陵渡)南下,向雁門關進攻。與此同時,已侵占陽原、蔚縣、廣靈的日軍華北方面軍第5師,繼續向渾源、靈丘進攻,企圖突破平型關、茹越口,協同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擊潰中國第二戰區國民黨軍主力,打開晉北通路,實現右翼迂迴,配合華北方面軍主力殲滅平漢鐵路沿線的中國第一戰區國民黨軍主力。

在日軍的進攻下,中國第二戰區國民黨軍第6、第7集團軍退守雁門關、茹越口、平型關內長城一線,企圖憑藉有利地形和既設陣地阻止日軍進攻,保衛山西腹地(見太原會戰)。同時,要求八路軍先頭部隊儘快挺進晉東北協同其堅守內長城防線。

為了配合第二戰區國民黨軍作戰,阻滯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總部於9月中旬命令第115師進至平型關以西大營鎮待機。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率領下進至大營鎮後,以第343旅前出至平型關東南上寨隱蔽集結,第344旅向上寨機動。平型關位於山西省繁峙、靈丘兩縣鄰接處,為內長城重要關隘。9月20日,日軍第5師第21旅一部,占領靈丘縣城,22日,進占平型關以北東跑池。23日,八路軍總部命令第115師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相機側擊向該線進攻之敵。

第115師受令後,決定利用平型關東北的有利地形,以伏擊手段殲滅由靈丘向平型關進犯的日軍,配合國民黨軍內長城的防禦作戰。師部率主力於當夜進至平型關以東冉莊、東長城村地域,並令獨立團、騎兵營插到靈丘與淶源之間和靈丘與廣靈之間,截斷交通線,阻敵增援。24日,第二戰區第6集團軍給第115師送來"25日平型關出擊計畫",擬以8個團兵力,配合第115師向平型關以東的日軍出擊。同日,第115師組織營以上指揮員進行現地勘察,並確定部署:第343旅第686團占領小寨村至老爺廟以東高地,實施中間突擊,分割殲滅沿公路開進的日軍,爾後向東跑池方向發展進攻;第343旅第685團占領老爺廟西南至關溝以北高地,截擊日軍先頭部隊,協同第686團圍殲進入伏擊地域的日軍,並阻擊由東跑池回援的日軍,爾後協同第686團及防守平型關的國民黨軍夾擊東跑池的日軍;第344旅第687團占領西溝村至蔡家峪以南高地,斷敵退路,並阻擊由靈丘和渾源方向來援的日軍;第344旅第688團進入東長城村地域為師預備隊。為隱蔽行動企圖,達成戰鬥的突然性,各部隊當晚冒雨進入陣地,並於25日拂曉前完成了戰鬥準備。

25日晨,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和大批輜重車輛,沿靈丘至平型關公路西進。7時許,全部進入第115師設伏地域。由於道路狹窄,雨後路面泥濘,其車輛人馬擁擠堵塞,行動緩慢。第115師立即抓住有利戰機,突然以步槍、機關槍、手榴彈的猛烈火力,給日軍以大量殺傷;並乘其驚慌混亂之際發起衝擊。第685團迎頭截擊,殲日軍一部。第687團將日軍後尾部隊分割包圍於蔡家峪和西溝村,並將搶占韓家灣北側高地的一股日軍迅速殲滅,切斷了日軍退路。第686團第1、第3營勇猛地沖向公路,同日軍展開白刃格鬥。日軍死傷慘重,但仍利用車輛輜重作掩護進行頑抗。其中一部企圖搶占公路西側老爺廟及其附近高地,掩護突圍。第686團第3營迅速衝過公路,先敵占領了老爺廟及其以北高地,與公路東側部隊對日軍構成兩面夾擊之勢,並將日軍壓迫於老爺廟至小寨村的狹谷之中。被圍日軍連續向老爺廟瘋狂反撲,企圖突圍,均被扼守該地的第3營擊退。為解救被圍日軍,先期進占東跑池的日軍一部回援,被第685團阻擊。日軍第5師團師團長板垣征四郎急令其在蔚縣、淶源的部隊速向平型關增援,又被第115師獨立團、騎兵營阻擊於靈丘以北和以東地區,並在靈丘以東腰站斃傷其300餘人。被圍於老爺廟至小寨村的日軍,在6架飛機掩護下,再次猛攻老爺廟及附近地區,仍未得逞。接著,第686團集中全力,在第685團和第687團各一部協同下,將被圍的日軍全殲。13時許,戰鬥結束。隨後,第343旅向東跑池一帶日軍展開攻擊。由於防守此線的第2戰區部隊作戰失利,致使東跑池的日軍於黃昏由團城口突圍。

點評:此戰,八路軍第115師抓住日軍驕橫狂妄和麻痹大意的弱點,正確地運用伏擊戰術,以揚勇猛頑強的精神,發揮山地戰和近戰的特長,以劣勢裝備一舉殲滅日軍精銳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1000餘人,擊毀汽車百餘輛、馬車200輛、繳獲步兵炮1門、輕重機槍20餘挺、擲彈筒20餘具、步槍1000餘支、軍馬53匹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作戰中,第115師傷亡400餘人。此次作戰規模雖小,卻是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主動尋殲敵人的第一個大勝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不僅牽制了日軍第5師團的進攻,支援了平漢鐵路和同蒲鐵路線上的國民黨軍作戰。更重要的是它打擊了侵華日軍的氣焰,振奮了全國的民心士氣,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為後來在這裡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廣泛的民眾基礎,其政治上的意義是遠遠大于軍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