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無極個人資料

趙無極.長領風騷於無極

抵達巴黎那天正好是愚人節,他卻作了一個聰明的決定:立即到羅浮宮去。

他並不炫耀 中國畫家的頭銜,從到達法國的第一時間起,他就有意識地從“文化邊緣”奔向“藝術中心”了。

有人幽默地說過,法籍華裔畫家趙無極是被拿破崙和日本天皇親自證明為當代世界級大畫家的。他接連榮獲過拿破崙制定的騎士勛童、軍官勳章與指揮官勳章;其中的指揮官勳章,按拿破崙的標準,只有享有世界聲譽的法國大藝術家才能獲得。至於他於1994年榮獲的日本皇室大獎,則無疑是當今國際藝術界的頂級獎項。

評論家授予他抽象抒情畫大師的桂冠。然而,你若對著他的價位在二、三十萬美金的畫作問他畫的是什麼,他會微笑著用抱歉的語調對你說:“我要是說得出來我就不畫了。”

他很有幸,出生在祖父是名士秀才,父親是銀行家、收藏家的家庭里,優養優教,得天獨厚。他讀完杭州美專後,在1948年就能帶著三萬美金來巴黎,住在藝術家集居的蒙巴納斯。這就應驗上了古希臘悲劇詩人agathon的一句名言佳句:藝術愛著幸運,幸運愛著藝術。

可是,他也經歷了精神世界的大不幸。他的青梅竹馬的第一任妻子,在和他生活了十六年之後,跟別人走了。如果不是有他說的“繪畫避難所”為他提供了精神庇護,他的精神早崩潰了。第二任妻子是位秀外慧中的香港電影演員,和他如詩如歌地在巴黎生活了多年,突然精神分裂,自己結束了美麗的生命。當時他整天喝威士忌,畫壇朋友無奈地稱他“趙威士忌”。還有,作為他生命組成部分的親友,一個接一個地被死神過早地搶走。譬如.父親死於中國文革的非命,一個弟弟煤氣中毒身亡,一個弟弟死於癌症,他的最好的法國藝術知音和他的“藝術守護神”、詩人米歇爾和推舉他走向世界的法蘭西畫廊的米雅安都猝然永別……我和他多次訪談中,他說,無論是愛的大不幸,還是失去親友的死亡大不幸,都曾驅使他畫出了各個時期的震憾自己因而才可能讓別人共振的抒情抽象畫。中國古代畫論說:“情乃詩之胚”。對趙無極來說,“情乃畫之胚”。因此,趙無極的藝術經歷,對古希臘詩人agathon的名言佳句作了補充:藝術也愛著不幸,不幸也愛著藝術。

人們總是對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的成因懷有極大的興趣。趙無極的第三任妻子梵思娃·馬凱也曾就移民畫家趙無極在法國成名的一個重要“機制”提出過一個問題 。梵思娃在寫趙無極的傳記時,發現他一到巴黎就認識了法國社會的許多“主流”人物,感到很好奇,問“你怎么會一到巴黎就結交了那些現在美術館竟相展覽、出版社競相為他們出書的畫家,又認識了那些現在都成了大作家、名醫師的朋友呢?巴黎那么大,他們並不都集中在一個房間裡呀!”趙無極搖搖頭說不曉得。

我曉得。我在採訪趙無極時聽他說過,他於1948年4月1日(愚人節)下午到達巴黎,卻做了個很聰明的決定:立即到羅浮宮去。“我呆立在《蒙娜麗莎》、波蒂切利、安傑利柯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前,我看到了和中國畫完全不一樣的另一種繪畫!儘管我對中國的水墨畫掌握得得心應手,可我不想走捷徑,不想到法國來炫耀中國功夫。我不願被扣上中國畫家的頭銜。到人家的地方,就要往人家的高峰上攀登。”他知道蒙巴納斯是法國藝術家集聚的地方,所以一來就在那裡租下房子。心理上自己主動拆除藩籬,地理上的近水樓台,當然他就自然而然地結交上許多法國藝壇的“主流人物”了。由此可見,他到法國的第一時間就有意識地從邊緣奔向中心了。

我們作一個假定,如果趙無極像後來湧來巴黎的許多中國畫家那樣,一來巴黎就一頭扎進中國人的文化圈裡,在中國城附近租個房子,不停地畫“中國特色”的東西,譬如向法國藝壇兜售有“禪味”、“道味”的水墨畫或油畫,那么他會怎樣?如此這般,他會感到很方便,甚至在開頭的日子裡很稱心如意,然而數十年下來,還是這位有著“天才硬體”的趙無極,一定會和我們通常看到的走捷徑的移民畫家那樣,永遠遊離在法國社會的邊緣,每況愈下,甚至可能在巴黎聖母院旁邊的街頭為遊客畫肖像……

趙無極還有一句名言佳句:成名容易保名難。他在法國繪畫半個世紀,一直在領著風騷,其中的奧秘就是不斷地揚棄曾經成功的自我,也就是要有不斷對自己的成功發動顛覆政變的大氣魄。不過,別以為趙無極的抽象藝術純粹法國化了。不,法國著名詩人克羅德·華就說趙無極的抒情抽象畫是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傑出代表。他說:“認為不同文化是對立的,東西方文化從根本上不相容,對這類危險的神話,趙無極是個有力的反證。”趙無極不僅證偽了文化對立的神話,而且在證明了一個文化融合的佳話:只要自己成就了東西方兩種高質量的文化於胸,它們的創造性融合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就像男女結婚,兩條不同基因鏈的融合,因而創造出最獨特的生命,那完全是水到渠成的自動過程。

現年78歲的法籍華裔畫家趙無極於展覽開幕之際專程回到北京。記者所見到的趙無極,含蓄、文雅、不喜多言,他的寡言有點令人感到意外,卻也讓人體會到另一種大家風範。他認為對自己最好的解釋就是去看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而不是聽他說了什麼。

趙無極是20世紀世界畫壇最為傑出的抽象主義大師之一,此次在北京展出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忠實地反映了他的創作歷程:從學生時代的具象繪畫風格到成熟時期的抽象表現主義巨作。這個畫展本身講述了一個美麗的故事,它向人們展示了一位老人重歸故里、一個藝術家成為當今世界傑出創造者的心路歷程。

趙無極1921年出生於北京一個古老的世家,族譜可上溯至宋朝皇族。每年祭奠先祖冥誕之日,趙家便擺上傳家寶——趙孟(兆頁)和米芾的兩幅畫。年輕的趙無極尤其推崇米芾,這份敬仰延續到今天:“他是用另一種眼光觀察的畫家。”

趙家後來移家南下,趙無極之父趙漢生在上海銀行界就職,是個業餘畫家,這種藝術細胞遺傳給趙無極。趙無極10歲就能畫畫,在上海讀完了國小和中學,酷愛文學和歷史。1935年他14歲時考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學習繪畫,6年後畢業留校任教,同年(1941年)在重慶舉辦首次個人畫展。

通過明信片和當時在中國發行的美國雜誌,趙無極找到了自己的藝術坐標:雷諾瓦、莫迪利亞尼、塞尚、馬蒂斯、畢卡索……這些大師被他認為更接近自己的天性。1948年,在父親的支持下,趙無極決定與夫人謝景蘭一起前往巴黎繼續深造,開始了一條全新的藝術探索之路。在隨後的幾年內,他在歐美各國寫生、遊歷,隨著知名度的上升,在各國多次舉辦展覽,與眾多藝術家交友。1961年,趙無極結交了《西方的誘惑》一書的作者安德列·馬爾羅,馬爾羅是當時法國的文化部長,在其關照下,趙無極於1964年成為法國公民。

趙無極移居法國之時,正是歐洲的抽象繪畫和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群雄並起之際,趙無極順應了這個藝術趨勢,到巴黎不久之後轉向抽象探索,畫作脫離敘事性因素,藉助抽象符號表現物象之外純粹的象徵意義。他的畫風發生重要轉變,從50年代後期,他放棄象形文字式的符號象徵,轉為更加直接表述精神、宣洩情感的表達方式,他用大筆自由塗沫,在撲朔迷離的色彩、光線和複雜多變的空間結構中抒發感受和描繪幻象。1959年之後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以創作日期命名,目的是讓觀眾不受任何畫面以外的因素影響而直接體驗繪畫意境。趙無極此時形成了自己獨創的抽象繪畫風格。相對於西方一些重理性結構的抽象繪畫,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具有自由抒情的特點,相對於另一些完全無意識揮灑的抽象繪畫,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又有深刻的精神內涵。

“人們都服從於一種傳統,我卻服從於兩種傳統”。在法國接受一次採訪時,趙無極這樣說,而他非凡的藝術歷程及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魅力,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豐富性和創造力的完美體現。在趙無極半個多世紀的藝術創作中,他融會貫通了中、西方文化,充分運用西方文化的表現手法,把文化底蘊豐厚的中國美學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進入中年之後,趙無極的油畫技巧日臻嫻熟,色彩變得艷麗明亮,畫面側重對空間和光線的追求,蘊含天、地、水、火等種種大自然的要素,氣氛越來越平靜。到了晚年,他的繪畫更是爐火純青,一方面傳達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另一方面,卻化入象外之象,進一步體現了中國哲學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虛靜忘我的精神境界。60年代時,在一次有關旅法僑民的調查中,趙無極回答:“如果說巴黎的影響在我作為藝術家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是無可否認的,我必須說,隨著我思想的深入,我逐漸重新發現了中國。我最近的畫作自然而然地反映中國。或許悖謬的是,這種深遠本原的歸復,應該歸功於巴黎。”

回國辦展覽是旅居海外的趙無極先生多年的宿願,在他藝術生涯達到巔峰、藝術風格完全成熟時,集其60年創作成就的百餘幅精品展覽,成為他獻給北京的一份珍貴禮物。面對如此豐富、精美、令人愉悅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美術界人士讚嘆不已,認為他早期的創作起點就很高,不愧為當代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美術評論家范迪安先生接受採訪時說:20世紀的中國美術有著種種文化表征,其中最突出的莫過於中、西文化碰撞下中國美術的變革。在中、西文化關係這個歷史課題前,許多藝術先賢用畢生的探索作了回答,這其中,趙無極先生的貢獻是獨特的。以他由中而西的人生旅程和由西而中、化合中西的藝術歷程,表現了他不斷自覺的文化取向。當然,他傳奇般一生的付出也得到了很好的回報,他以中國人的靈感和才情在國際藝壇上站住腳,而其他一些畫家面對西方繪畫體系--古典的、現代的、當代的令人迷戀的、眼花繚亂的許多藝術品時很容易走失自己。趙無極以更高的文化見識從遠距離把握到中國唐宋以來的藝術傳統,他的畫具有中國從五代到北宋的大家的風範,可用“明澈”一詞來概括,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