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簡介

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1087或1094—1143),又作耶律大實。即西遼德宗。西遼創建者。字重德。契丹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軍事統帥。

通契丹字、漢字,善騎射。天祚帝天慶五年(1115)進士,擢翰林應奉,升承旨。遼稱翰林為林牙,故世稱其為“大石林牙”。歷任泰、祥二州刺史和遼興軍節度使。保大二年(1122),遭女真進攻,遼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京(今山西大同)相繼失守,天祚帝西逃夾山(今內蒙古武川西),他在南京(今北京)與諸臣擁立興宗孫,秦晉王耶律淳稱帝,改元建福,史稱北遼。任西南路都統,總管軍事。五月,宋以援遼抗金為名集兵雄州(今河北雄縣),謀攻燕京(今北京)。耶律大石率先戍新城(今河北新城東南)防禦。六月,宋果舉兵進攻,遂率軍奮戰,擊退宋軍,繼會主力追至雄州,大勝。次年,與金軍戰於奉聖州(今涿鹿),四月,南京失陷,被擒。數月後逃出,西投天祚帝。四年初,天祚帝執意出夾山南下,企圖收復失地,耶律大石力勸無效。七月,殺樞密使蕭乙薛和坡里括,自立為王,置北、南院官屬,率眾西行。至西北重鎮鎮州可敦城(今蒙古哈達桑東),召七州、十八部王眾,募得精兵萬餘,立排甲,具器仗,軍威復振,期復遼業。金天會八年(1130,一說九年),為避金軍進攻,整軍假道回鶻西行,破西域諸國聯軍10萬人的阻截,繼續西行,入尋思乾(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金天會九年(1131)二月,至起兒漫(今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正式稱帝,號葛兒汗(意為“大汗”、“汗中之汗”),漢號天佑皇帝,改元延慶。十二年(1134),建都巴拉沙袞,名虎思斡耳朵(契丹語,意為“有力的宮帳”,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南),改年號康國。史稱西遼,又稱後遼、西契丹、黑契丹、哈刺契丹等。統治地位鞏固後,開始擴展領域,遣軍7萬騎東行萬里攻金,半途牛馬多死而還。後拓地中亞,相繼征服喀什噶爾、和闐、畏兀兒等,復向西,於尋思乾敗桑節爾率領的諸國聯軍,進軍花剌子模(今蘇聯鹹海一帶),迫其王阿提西茲歸服,建成中亞強大帝國,轄地包括今新疆及其以西的廣大地區。其政制基本襲遼,官分南北,保留原軍職名稱和戰術特點。不依當地傳統分封采邑。對被征服地區採取溫和政策,“輕徭薄賦”,對屬國屑部“柔遠懷來”,對宗教信仰“循俗”、“寬容”,使階級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有所緩和,被史家譽為“公正的君主”。康國十年(1143)病卒,廟號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