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衡簡介

許衡

(1209~1281)  元代理學家、教育家。字仲平,時人稱為魯齋先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父名通,業農,避難遷居河南新鄭。許衡年十六,從其舅學習吏事,但不願為吏,便決意求學,專心研究儒家經典,並學占候之術。

1232年,蒙古軍取新鄭,許衡被俘,後獲釋。次年北遷,先居泰安,後轉徙至大名。1238年,蒙古統治者考試諸路儒生,許衡應試中選,因得入儒戶籍,以教學為業,與同時隱居大名的竇默一起講論學問。當時,南北長期分裂,興盛於南宋的程朱理學,在北方尚未流傳。1235年,蒙古軍攻陷宋德安府(今湖北安陸),姚樞奉命隨軍搜羅人才,得宋儒趙復於俘虜中,攜歸燕京,使講授程朱理學。1242年,姚樞辭官,遷居輝州蘇門,刊布趙復所授程、朱諸書。許衡詣樞求得程頤《易傳》、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國小》等書,手錄而歸,遂專以此教授門徒,於是聲名大著。1250年,移居蘇門,經常同姚樞、竇默一起講習,凡經傳、子史、禮樂、星曆、兵刑、食貨之類,無不研究。1254年,忽必烈於京兆封地置宣撫司,以廉希憲為宣撫使,姚樞為勸農使,征許衡為京兆教授。1258年宣撫司罷,許衡還居河內。

中統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即帝位於開平,召許衡北上。次年,授為國子祭酒,時國學未立,只是空名,不久便辭職還鄉。三年,復應召入朝,因病滯居燕京,至元元年(1264)辭歸。二年,忽必烈以朝中文臣都稱譽許衡才學,下詔再召,許衡聞命即赴,奉命入中書省議事。三年,召至上都訪問政事,因奏上《時務五事》疏,大旨言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必須實行漢法,才能長久統治。四年,告病還,不久,復召入,參與議定朝儀及內外官制。七年,授中書左丞。當時,忽必烈正急於財用,儒者論政多不合其意,專一信用平章政事回回人阿合馬,使領尚書省六部事,總理全國民政、財賦。許衡劾阿合馬專權,不聽,於是請求解職。八年,改授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使主教育;始置國子學,選隨朝蒙古勛貴及百官子弟充生徒。許衡從政失意,致力於教學,以諸生多是貴族子弟,奏召門生耶律有尚、姚燧等十二人為伴讀,使分處各齋充齋長;又用國小、四書,及所著《大學直解》、《中庸直解》、《大學要略》、《編年歌括》、《稽古千字文》等篇作教材,親自講授,課餘則使學習禮儀。但權臣以學校非急務,讀書為無用,不及時供應國學廩膳,諸生多離去。十年,許衡知很難有所作為,辭歸懷州。十三年,再召至大都,命與王恂、郭守敬商定曆法,仍授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領太史院事。十七年,授時曆成,致仕還鄉,次年去世。大德元年(1297),諡文正。皇慶二年(1313),詔與宋九儒並從祀孔子廟。

中統元年以來,許衡凡五進五出,雖志在從政,但未被重用。其主要業績是奠定元朝國子學基礎和闡揚程朱學說,使朱熹學說得以普及,終至定於一尊。故元代有不少人推崇他是朱熹道統的繼承者。不過他論學多蹈襲程、朱,無新意。其著作收入《魯齋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