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光達簡介

許光達

許光達(1908.11.19—1969.6.3),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軍事家。原名許德華。生於湖南長沙東山市蘿蔔沖。1925年5月在長沙師範學校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春入黃埔軍校學習,攻習炮兵。1927年7月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炮兵營見習排長。8月,在江西寧都加入南昌起義南下部隊,任第11軍25師73團排長、代理連長,參加了會昌和三河壩等戰鬥。起義軍在潮(安)汕(頭)地區失敗後,於1928年1月到安徽壽縣國民黨軍隊中做兵運工作。1929年7月,入中共中央軍委舉辦的訓練班學習,9月被派往洪湖蘇區。1930年2月參與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先後任紅6軍參謀長及紅2軍團第17師政治委員、師長等職。率部參加了鞏固洪湖蘇區的鬥爭和紅2軍團南征中的津市、澧州、松滋等戰鬥。1931年3月紅2軍團改編為紅3軍,任紅3軍第8師22團團長,後參加荊(門)當(陽)(安)遠地區作戰。5月國民黨軍10個團圍攻馬良坪,他率部堅守,激戰後與主力之間被隔斷,果斷決定攀登懸崖突圍,在深山老林里堅持戰鬥兩月余,保存了骨幹力量。7月率部到達房縣與主力會合,參與開闢鄂西北蘇區,後任紅8師師長。9月率部返回洪湖蘇區,參加襄河以北地區的作戰。1932年初戰鬥中負重傷,後赴蘇聯治療。同年6月入莫斯科國際列寧學院中國班學習,1936年一度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舉辦的汽車訓練班學習。

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1938年任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後任教育長。1939年7月任抗大第3分校校長,培養軍政幹部,從事馬克思主義的軍事理論研究。曾在《八路軍軍政雜誌》上發表《戰術發展的基本因素》、《論新戰術》等文章。1941年1月,調任中央軍委參謀部部長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衛戍司令。1942年春調任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2旅旅長兼晉綏軍區第2分區司令員,在五寨、神池、保德、偏關一帶,領導軍民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積極貫徹毛澤東提出的“把敵人擠出去”的鬥爭方針,組織強有力的武工隊,與主力部隊相配合,深入晉中平原交城、文水等地區,廣泛開展民眾性的游擊戰,肅清漢奸特務、摧毀日偽軍據點和“維持會”,恢復和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挫敗了日軍的“掃蕩”、“蠶食”,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勝利後,任雁門軍區副司令員,1945年10月奉命組成許光達、孫志遠縱隊,協同晉察冀野戰軍進行綏遠戰役。1946年11月任晉綏野戰軍第3縱隊司令員,率部轉戰晉中、晉北地區,保衛晉綏解放區。1947年8月率3縱隊西渡黃河,改屬西北野戰軍(後為第一野戰軍)建制,轉戰陝北,先後參加了高家堡、沙家店、延(川)清(澗)、宜(川)瓦(子街)、澄郃、荔北等戰役。1949年2月任第3軍軍長,6月任第2兵團司令員。在圍殲國民黨軍胡宗南部主力的扶郿戰役中,率部迂迴敵後,斷敵退路,對保證戰役全勝起了重要作用。繼而揮師西進,攻破蘭州南山敵軍主陣地,搶占黃河大橋,與第19兵團全殲城中守敵,解放蘭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命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1950年6月任裝甲兵司令員,領導組建裝甲兵各級指揮機關和整編坦克部隊。1951年1月組織坦克部隊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作戰,4月親赴朝鮮戰場實地考察,總結經驗,提出坦克部隊作戰指導思想。1957年兼任裝甲兵學院院長。1959年9月任國防部副部長。在裝甲兵建設中,強調政治工作與技術工作相結合,軍事訓練與實戰需要相結合,根據裝甲兵的特點,強調掌握技術的重要意義,帶頭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坦克技術,並在裝甲兵部隊積極實行經由院校培養生長幹部的制度。重視軍事學術研究,主持編寫和審定裝甲兵戰鬥條令、教程、教範;並撰寫了《陸軍的發展趨向及裝甲兵的運用》等多篇論文,對裝甲兵部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起了重要作用。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9年6月3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許光達論裝甲兵建設》(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