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武簡介

楊成武簡介

楊成武又名楊能俊,1915年10月27日生於長汀縣宣成鄉。

楊成武年幼時就讀於村內私塾和教會國小,後在親友的幫助下到縣城讀中學,從此開始接觸革命思想,參加革命活動。

1928年投身革命,加入共青團。1929年1月參加了古城、四都農民暴動和赤衛隊,任少年武裝先鋒隊大隊長。3月,配合紅四軍攻占長嶺寨和長汀城,組織汀江兩岸農民暴動。隨後赤衛隊改編為閩西紅軍第三路軍,任第三路軍指揮部秘書、宣傳隊中隊長,先後參加了攻打龍巖、永定和上杭白砂等戰鬥。1930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3月,閩西紅軍編入紅四軍後,楊成武參加了上杭、吉水、樟樹、文家市等戰鬥。他作戰勇敢,初顯指揮才能,由幹事、連政治指導員升任大隊長(營長)。

1930年11月至1934年10月,在中央蘇區第一至五次反“圍剿”戰爭期間,歷任紅十二師教導大隊政委、師政委辦公廳秘書長兼直屬黨委書記、紅十一師第三十二團政委兼中共江西廣昌縣委書記、紅二師第四團政委,率部轉戰中央蘇區,腿部兩次負傷。被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譽為“模範團政治委員”,榮獲紅星勳章一枚,其領導的紅四團也被授予“英勇衝鋒的紅四團”的錦旗。

紅軍時期的楊成武

1934年10月參加長征,與團長耿飈(後為黃開湘)率紅四團多次作為先頭團,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屢戰屢勝,連續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血戰湘江、強渡烏江、搶占婁山關,保衛遵義會議。在突破湘江的戰鬥中,腿部再次負重傷,躺在擔架上繼續率部前進和指揮作戰。強渡烏江後,《紅星報》以《軍委獎勵烏江戰鬥的英雄》為題,報導了紅四團的英雄事跡。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楊成武又率紅四團多次擔任先頭團,四渡赤水、智取三縣、搶渡金沙江、跨越大涼山、飛奪瀘定橋、開闢雪山草地通道、強奪天險臘子口,屢立戰功,多次受到中革軍委的嘉獎和毛澤東的表揚。1935年9月紅四團改編為紅軍陝甘支隊第一縱隊第四大隊後,任大隊政委。率部參加了青石嘴、六盤山和吳起鎮戰鬥,取得戰略轉移的最後勝利,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楊成武和紅四團為中央紅軍勝利完成長征,做出了重要貢獻。1936年1月,任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一師政委,與師長陳賡率部參加了東征戰役。6月調入中國抗日紅軍大學第一期第一科學習。12月畢業前,改任紅一師師長。

抗日戰爭開始後,楊成武任八路軍--五師獨立團團長。他與政委鄧華率部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參

加了平型關戰鬥。隨後,在不到20天的時間里,獨立團連續收復淶源、廣靈、靈丘,蔚縣,易縣、渾源、陽原7座縣城,建立以淶源、蔚縣為中心的敵後抗日根據地,為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不久,擔任八路軍獨立第一師師長。11月晉察冀軍區成立,獨立第一師改稱軍區所屬第一軍分區暨第一支隊,楊成武改任司令員。並一度兼任政委和中共晉察冀邊區一分區地委書記。其間,他率部參加了忻口、太原等戰役的作戰,取得馮家溝等戰鬥的勝利。

1937年11月下旬至1944年夏,楊成武率部戰鬥在長城內外、太行山麓、易水河畔,參加了粉碎日偽軍對晉察冀邊區的歷次圍攻、“掃蕩”、“清剿”、“蠶食”的作戰,參加了著名的“百團人戰”,以及歷次破擊戰、攻勢作戰等。其間,他率部進行了紫荊關、王安鎮、東西莊、大龍華、塘湖、白堡、易(縣)滿(城)徐(水)、

雁宿崖、黃土嶺、井徑、東團堡、狼牙山等戰鬥,這些作戰沉重打擊了日偽軍,保衛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特

別是在黃土嶺戰鬥中,他指揮該部擊斃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震驚了全國抗日戰場和日本朝野,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致電稱讚。他也因此成為晉察冀軍區的省名戰將。

1944年8月,楊成武任冀中軍區司令員。在冀中人民配合下,他與政委林鐵率部創造性地運用地道戰、地

雷戰、水上游擊戰等多種人民戰爭的方法和戰術,開創平原游擊戰爭的新局面,為大反攻作戰建立戰略基地。

在1945年春夏季攻勢作戰中,他率部連續進行了任(丘)河(間)、文(安)新(鎮)、安(平)饒(陽)、子牙河東、大清河北等5個戰役,收復12座縣城。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楊成武任冀中縱隊司令員。他率部參加了大反攻作戰,連續收復16座縣城,並令一部兵力挺進遼寧省西部,配合友軍向東北地區挺進。隨後,他又率主力一部進至張家口地區,掃除察哈爾省南部的日偽軍殘敵。

抗日戰爭勝利後,楊成武歷任晉察冀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第二政委、第三兵團(後改稱

第二十兵團)司令員,率部轉戰華北,指揮或參與指揮了大同集寧、平漢線北段、易(縣)滿(城)、保(定)北、正(定)太(原)、青(縣)滄(州)、大清河北、清風店、石家莊、淶水、察(哈爾)綏(遠)、平津、太原等戰役,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為創建新中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勞,成為人民民眾與部隊指戰員所熱愛和崇敬的開國戰將。

1949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楊成武受命擔任開國大典閱兵指揮部副總指揮兼指揮所主任。新中國成立後,歷任第二十兵團司令員兼天津警備區司令員、中共華北軍區委員會代理書記、京津衛戍區防空司令部司令員、華北軍區防空司令部司令員。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完成了毛澤東關於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的任務,創造了朝鮮戰場上日殲敵最高紀錄,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自由獨立功勳章兩枚。1952年回國後,歷任中共華北軍區委員會書記、華北軍區參謀長、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京津衛戍司令員,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北京軍區司令員、人民解放軍防空軍司令員、中共防空軍委員會書記,人民解放軍常務副總參謀長,人民解放軍第一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兼中共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中共總參謀部委員會書記、中共中央軍委常委、中共中央軍委辦事組組長。其間,他還擔任了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平建設時期,楊威武全身心地投入到保衛和建設祖國,履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義務的援外作戰和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正規化、現代化的建設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文化大革命”初期,楊成武陪同毛澤東主席視察大江南北,為保護老帥和大批高級幹部及專家學者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1968年3月,林彪、江青炮製所謂的“楊、余、傅”事件,捏造種種罪名,將他和家人關押、

監禁長達6年半之久。1974年7月,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為楊成武等平反恢復名譽。1974年8月,楊成武重新走上工作崗位,擔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人民解放軍三總部召集人。1976年參與了粉碎“四人幫”的鬥爭,保持了軍隊的穩定。粉碎“四人幫”後,擔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福州軍區司令員當選為中共總參謀部委員會第二書記,中共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兼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等職。出版有《楊成武回憶錄》(上、下卷)、《楊成武軍事文選》(兩卷)、《楊成武將軍自述》等書。

1988年離休後,繼續關心國家的改革開放和人民解放軍的建設,出席或列席了中共第十二至十六屆全國代表大會,擔任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名義顧問、會長,為革命老區和重點貧困地區的建設、希望工程、青少年教育、體育事業、減災救災及家鄉建設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愛戴。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