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毓棠簡介

孫毓棠

(1911~1985)  中國歷史學家。江蘇無錫人。

1911年4月9日生於天津。1930年8月肄業於天津南開大學。1933年8月畢業於北平清華大學歷史系。此後,在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任史地系講師。1935年8月東渡日本,1937年7月肄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大學院。歸國後歷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史地系教員、專任講師、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教授。1945年8月應英國文化委員會之聘,與陳寅恪、洪謙、邵循正、沈有鼎等聯袂赴英,任牛津大學皇后學院客座研究員。1947年8月赴美,先後任中國出席聯合國代表團社經理事會專門助理、美國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1948年8月歸國,仍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1952年8月起任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1959年1月起轉入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後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至去世。其間(1981~1982年)曾先後兼任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和美國華盛頓威爾遜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1985年9月5日在北京逝世。

孫毓棠自30年代起,長期從事歷史科學的教育和研究。他最重要的貢獻在中國經濟史,特別是中國近代經濟史方面。他編輯的《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一輯)是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中較早出版的一種,在國內外產生過很大影響。全書凡九十萬字,匯集了鴉片戰爭到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有關中國新式工業基本情況的資料,徵引中外檔案、報刊、私人著述不下三百種。他還發表了一系列有關中國近代經濟史的論文,對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工業無產階級的產生,以及19世紀帝國主義在工業、鐵路、銀行、借款等方面的對華侵略等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問題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其中重要的篇章已結成《抗戈集》一書。在40年代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經濟論叢》一書,以及此後陸續發表的《漢代的財政》、《戰國秦漢時代的紡織業》、《關於北宋賦役制度的幾個問題》、《清代的丁口記錄及其調查制度》等論文,反映了他在中國古代經濟史方面的深厚造詣。孫毓棠還注重對外關係史的研究,他的學士論文便是《中俄北京條約及其背景》。他對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研究,在某種意義上也屬於對外關係史的範疇。他又是中國較早留心中非關係史和探討中亞、中東歷史的學者之一。1978年以後,他在歷史研究所籌建並領導了中外關係史研究室(任室主任)和全國性的學術團體——中外關係史學會(任理事長),為推動中外關係史這個學科的發展作出了努力。1980年以後,他應邀兼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副主任,擘劃《中國歷史》的全面工作,並親任秦漢史編寫組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