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天挺簡介

鄭天挺

(1899~1981) 中國歷史學家。原名慶甡,字毅生。福建長樂縣人。1899年8月9日(清光緒二十五年七月初四)生於北京。1917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國文系,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及“五四”後的進步活動。1922年,在北大作研究生的同時,又在中國法權討論會擔任秘書。他曾利用該會的檔案資料,在會長張耀曾指導下,撰寫了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列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志要》,揭露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設立領事裁判權的罪行。次年以該會名義公開出版,獲得社會上好評。

30年代,鄭天挺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兼學校秘書長。講授《文論》、《古地理學》、《校勘學》、《魏晉南北朝史》、《中國近三百年史》等課程,並撰寫《多爾袞稱皇父之臆測》、《墨勒根王考》、《多爾袞與九王爺》等清史及校勘學等一系列著名文章,一時飲譽史壇。1935年“一二·九”運動中,鄭天挺以北大負責人身分親赴警察局交涉,要求無條件釋放被捕學生,並把他們接出監獄。“七七”事變時,北平淪陷,鄭天挺不畏敵人強暴,保護師生安全離校,於是年12月與其他教授輾轉至長沙臨時大學(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成),受到師生歡迎。1938年,任昆明西南聯大歷史系教授。次年,北大在昆明恢復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任副所長,主持該所日常事務。1940年開始兼任西南聯大總務長。在此期間,他先後開設《隋唐史》、《明清史》、《清史研究》、《中國目錄學史》等課程,並結合西南地區邊疆研究,發表了《發羌之地望與對音》、《隋書西域傳附國之地望與對音》、《隋書西域傳薄緣夷之地望與對音》、《歷史上的入滇通道》等論文,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針對日本侵占中國東三省而製造的“滿洲獨立論”,他寫出了《清代皇室之氏族與血系》(1943)、《滿洲入關前後幾種禮俗的變遷》(1942)、《清史語解》(1943)等,用大量歷史事實,證明清代皇室包含有滿、蒙、漢三族的血統,在入關前就和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入關後滿、漢兩族文化互相調融,相互影響,關係日益密切。這就有力地駁斥了日本侵略者的謬說。他後來將這些論文輯為《清史探微》一書,於1946年在重慶出版,得到國內外史學界的重視。抗戰勝利後,鄭天挺為北大的復校工作竭盡全力。這時他仍擔任史學系教授、系主任,並任秘書長,還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主持校中明清檔案的整理工作。1948年底,北平解放前夕,他盡力保護學校財產及師生的安全。時值北大五十周年校慶(12月17日),學生自治會以全體學生名義,贈給他“北大舵手”的錦旗,稱讚他在北大幾十年廉潔奉公,日夜操勞的業績。1949年1月北平解放後,鄭天挺任北大校務委員、史學系主任、秘書長,並主編《明末農民起義史料》、《宋景詩起義史料》兩書出版。1952年,奉調南開大學,任歷史系教授、系主任,並在1963年任該校副校長。在南開大學期間,他先後講授《明清史》、《明史專題》、《清史專題》、《史料學》、《明清土地制度》、《清史制度》等十幾門課程,並創建明清史研究室,主持校點《明史》,歷十數寒暑。1961年夏,鄭天挺任教育部歷史教材編寫組副組長,與翦伯贊共同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八冊;主編《史學名著選讀》六冊,並擔任清史資料的分冊主編。1980年任天津市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1979年受教育部委託,開辦明清史進修班,主編《明清史資料》作為教材。1980年出版了他的學術著作《探微集》和《清史簡述》。《探微集》中包括了他50年代以來撰寫的《關於徐一夔〈織工對〉》、《清入關前滿族的社會性質》、《關於絲綢之路》等論文共四十三篇。1980年,他在天津主持召開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宣讀了《清代的幕府》論文,受到與會中外學者的重視。同年,中國史學會恢復活動,他被選為常務理事、主席團成員,並任執行主席。他在晚年還擔任《中國歷史大辭典》主編、國務院學位委負會歷史組負責人、中國檔案學會顧問等。1980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81年12月20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