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良簡介

周一良

(1913~ )  中國歷史學家。早年曾用字太初。安徽東至人,1913年1月19日生於山東青島。民族資產階級家庭出身。1930年入北平燕京大學國文專修科,1931年入北平輔仁大學歷史系,1932年轉入燕京大學歷史系。1935年畢業後入燕京大學研究院肄業一年。1936~1937年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員。1939年到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入遠東語文系,主修日本語言文學,並學梵文。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兼在哈佛大學陸軍特別訓練班教日語。

1944年獲博士學位,1944~1946年任哈佛大學日語教員。1946~1947年回國任燕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47~1949年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1949~1952年轉任歷史系教授,並曾兼系主任。1952年以後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亞洲史(後改亞非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主任。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的《人類科學文化史》第三卷編委會編委、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日本史學會名譽會長。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周一良通曉數種外語,甚篤漢學,學貫中西。30、40年代在魏晉南北朝史領域用功頗深,50年代以後由於任務多歧,研究涉及諸多方面,70年代末以後重理舊業,為推進和深入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論著已結集者有《魏晉南北朝史論集》(1963)及《魏晉南北朝史札記》(1985)。《論集》包括關於這一時期的社會、政治、民族、典制、史學等方面問題的論述,《札記》則重在詮釋史料。兩書皆立論嚴謹,富於創見,往往從對具體問題的精當考辨中揭示出重要的歷史問題,並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因而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推重,如《乞活考》等文每為有關論著所援引。此外,他在40年代就留意於中國佛教史及敦煌文獻。博士論文《唐代印度來華密宗三僧考》(英文)在歐美佛教史學界頗受重視。還探討了《牟子理惑論》的著作時代,提出獨到之見,研究並講授佛典翻譯文學。敦煌研究方面,參加了關於變文俗講的討論,考訂了若干寫本文獻和敦煌文學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中詞語,並曾協助《敦煌變文集》的編校工作。又研究敦煌寫本書儀,撰寫關於書儀的分類、源流及其對日本的影響等論文。

周一良對日本史和亞洲史造詣尤深,1949年以前曾講授日本史。建國後,創設亞洲各國史課程,培養了一批亞洲史及日本史的教學和研究人才。這個領域的著述有《東學黨——朝鮮的反封建反帝鬥爭》、《日本明治維新前後的農民運動》、《關於明治維新的幾個問題》和高校教材《亞洲各國古代史》。50、60年代撰寫中國與朝鮮等亞洲國家關係史文章多篇,對發展中國和亞洲各國友好關係起了積極作用;對中日文化關係史上的問題,以及兩國文化的異同及其原因也有深入探討。80年代主編了《中外文化交流史》,首次提出狹義、廣義和深義文化的論點,使文化問題的討論達到了新的高度。周一良曾多次到亞洲、非洲、歐洲國家及美國講學和進行學術文化交流。

60年代周一良主持過世界現代史教材的編寫,又與武漢大學教授吳於廑共同主編了四卷本《世界通史》(負責東方及中外關係部分)。該書1988年獲得國家教委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1981年,周一良以近古稀之年應聘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委員,後任常務副主任,併兼任分支學科三國兩晉南北朝史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