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珂簡介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分析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課文進行整體的解讀把握。

(一)課文思路

要抓住表現盲孩子心情變化的關鍵語句。

“他的日子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樂。”──“啊,我看見它了,螢火蟲……他從來沒這樣快樂過。”──“盲孩子望著他的影子驚喜地叫起來:‘啊!我的影子,是你嗎?我好像看見你了!真的,我看見你了!’”──“他看見了周圍的一切!”

(二)情節發展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使他快樂,給他帶來了溫暖──困境中來自螢火蟲的愛、影子的愛以及太陽、月亮的愛,使他得到了光明。

(三)主題概括

從“影子”“螢火蟲”對盲孩子的關愛、幫助中,概括出大家都應該來關愛弱者,只有“愛”才能使他們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這個主題。

“影子”最後也獲得生命,從中概括出給別人幸福,自己也能獲得幸福的主題。

二、問題研究

這是一篇美麗的童話,它營造了一種純真、友好的氛圍,具有詩情畫意的境界。

(一)美的意境。盲孩子熱愛生活,渴望光明,情調輕鬆歡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採摘野花野果”,“聽潺潺的流水聲”,螢火蟲“幽藍”“翠綠”的光,“太陽”“月亮”“彎彎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綠草”“露珠”等。這一切織成了一種絢麗的境界,吸引、感染著讀者,使讀者獲得美的薰陶。

(二)美的語言。按句排行,短小、活潑、跳躍,像小溪流水,自然流暢,叮咚有聲,適合表現童話內容,適合孩子們的閱讀心理。大量運用疊詞,如“靜靜”“輕輕”“潺潺”“沉沉”“陣陣”“幽幽”“飄飄忽忽”“模模糊糊”“踉踉蹌蹌”“跌跌爬爬”等等。這些詞語不僅描寫情態逼真,而且舒緩語氣,琅琅上口。

練習說明

一  關於課文的主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下面兩種說法,你能同意嗎?你還有別的看法嗎?簡要說說理由。

1.對於像盲孩子一樣孤單弱小的人,我們應該關愛他們,這樣他們才會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2.在盲孩子獲得光明的同時,“影子”也獲得了生命,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孩子,這說明,給別人帶來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

設題意圖:幫助學生較準確深入地理解童話主旨。用選擇和談理由的方式,能給學生以啟發,降低難度,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理解。

解題思路:一則材料,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題,得出不同答案。所以習題所列兩種理解都是正確的。當然還可以從熱愛生活,執著追求和大家都伸出熱情的手,人人獻出一點愛等方面去理解概括,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就應該給予肯定。當然,答案有高下、深淺之分。第一種理解,較貼近童話的整體內容。

二  分角色朗誦課文。最好能配上合適的背景音樂。

設題意圖:通過分角色朗讀,激發興趣,更主要的是真切感受童話的“愛”的氛圍,詩一般的意境。在朗讀中,激發聯想想像,在每個學生心中,再現文章所展現的畫面形象。

角色分配:一人讀敘述語言,一人讀“盲孩子”的話,一人讀“影子”的話,齊讀眾多“螢火蟲”的話。背景音樂可選擇溫馨歡快,與文章情感節奏起伏一致的。

教學建議

一、通過朗讀,深切感受課文,是進一步理解概括的基礎。所以朗讀的“質”與“量”很重要,要讀出語氣、節奏、情感,要多讀幾遍,讓故事熟在口上,活在心裡。

二、對主旨的理解,宜採取討論式。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向思考,敢於發表不同的見解,培養學生廣泛思考,思之有據的習慣。

三、詞語讀寫,不限於課後練習中的。可摘抄文中大量疊詞,可帶著句子抄寫,然後反覆誦讀,作為語言材料的積累。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袁珂,生於1916年,四川新繁人,神話學家。論著有《中國古代神話》《古神話選釋》《山海經校注》《神話論文集》《中國神話傳說辭典》。《中國古代神話》是中國第一部漢民族古代神話專著。作者對浩瀚的古文獻資料,考辨真偽,訂正訛誤,加以排比綜合,把中國漢民族片斷的古神話資料熔鑄成一個有系統的整體,提供了一部具有漢民族古神話特色與風格的文學小說詩歌文學作品。

二、關於神話

神話是遠古人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像的故事。它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神話並非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由於遠古時代生產力的水平很低,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自然現象和原始社會文化生活的起源和變化,以他們貧乏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藉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的結果。

神話的創作與遠古時代人民爭取生存、向自然力抗爭的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與遠古的生活和歷史有密切關係,往往表現了遠古人民對自然力的抗爭和對提高人類自身能力的渴望。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

遠古人民結群而居,在集體勞動和共同生活中,創造了原始工具、木刻符號、圖畫文字、原始的音樂和舞蹈,同時也創作了原始神話,神話產生於原始氏族社會,並伴隨漫長的歷史進程,不斷創造和發展。

神話中充滿了神奇的幻想,它把遠古人民的認識和世界萬物的生長變化都蒙上了一層奇異的色彩。神話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據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產狀況和對自然力的理解與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像出來的。

原始神話是人類在童年時期特有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原始人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認識形式。它反映了人類早期的思維活動。處於蒙昧時代的遠古人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不能超越其生產力低下的狀況和對自然抗爭的無力狀態。因而在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觀察中,就多是直觀、猜測和臆想,在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類智力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原始神話一般不再產生。但由於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文化知識程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實踐上還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和在認識上不能科學的解釋世界起源和自然現象變化的地區和民族,神話性的幻想仍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但這些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與原始神話是有一定區別的。

神話中有遠古人民種種幼稚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地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觀。其中往往寓含著原始科學、原始哲學、原始宗教的因素。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萬物有靈,相信靈魂和神靈的存在等種種原始觀念和意識,以及圖騰崇拜、巫術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組成遠古人民世界觀的因素。在神話中,一切自然現象乃至某些社會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賦予人的特點和超自然的能力。神話中的奇禽奇獸、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誇張與想像的形態,都不能和這些觀念分開。神話中對於人和動物、人和自然、自然與自然之間的某些因素聯繫的認識與想像,是作為處於神話時代的人們意識形態的種種表現而存在下來的。

三、古籍中有關女媧的記載

《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王逸註:“女媧人頭蛇身。”

《說文解字》:“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

《山海經·大荒西經》郭璞註:“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

《淮南子·說林篇》:“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媧所以七十化也。”

《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

《繹史》卷三引《風俗通》:“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覽冥篇》:“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四、關於創世神話

創世神話,也稱開闢神話,是關於天地開闢、人類和萬物起源的神話。創世神話是人類幼年時期用幻想的形式對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釋和描述,反映出原始人對天地宇宙和人類由來的原始觀念。

創世神話主要有兩個方面:①解釋和描述天地開闢,包括世界和萬物的形成;②說明人類的起源,包括民族的由來等。

關於天地開闢的神話,各民族的早期幾乎普遍存在。原始人由於生產能力低下和智力貧弱,對於自然宇宙的由來無法理解,只能根據其貧乏的生活經驗進行想像和推測,於是產生出這種創世神話。

天地開闢神話,大體可以分為由神來開闢天地、由巨人化生萬物和自然演化形成世界等三大類。這裡介紹一些巨人化生神話。除漢族的盤古神話之外,還有阿昌族的《遮帕麻與遮米麻》,講述這兩位男女神,兩隻乳房變成太陽山、太陰山,摘下喉頭當梭子,拔下毛髮織大地,臉上流下的鮮血變成大海,女神又用她的肉托起了大地。這種化生神話,有的還描述天下萬物為神人所生,如彝族《創造萬物的巨人尼支呷金》,說世上萬物,諸如樹葉、蒿枝、野葡萄、牽牛花、野草、蕨草、猿猴、人、駱駝、熊、狗、青蛙、鳥類都是尼支呷金所生。

五、感情·意境·語言──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寫作(金波)

我從大學時代開始發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大部分是詩。寫詩對於我寫童話,很有好處。詩的特質是抒情。能感動自己的,才有可能寫好,才有可能感動別人。詩抒發感情的方式常常是直抒胸臆。寫童話就要曲折些,作者藏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後面,作者的感情滲透在字裡行間。

我常常想,失明的人最痛苦,沒有了視覺,就像丟失了整個世界。我在寫《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時候,常常緊閉著雙眼,體驗盲人那個永遠的黑夜,這使我對盲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我同情他們,愛他們,想給他們安慰,想激發更多的人關愛他們,並在關愛別人的過程,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這種思想感情,久久地在我心中激盪,這已成為我創作這篇童話的感情寄託和動力。

我想起生活中曾有這樣一個難忘的場景:一個盲孩子坐在街心花園裡,側耳傾聽著身邊一群同齡人在喧鬧嬉戲,雖然他也被他們講的笑話引逗得微微一笑,但更多的時候,他只是沉默不語地側耳傾聽著,他無法參與他們的遊戲。我看到的是他那孤獨、寂寞的表情。

他坐在那兒一動不動,身邊拖著長長的影子。只有影子陪伴著他。

這情這景讓我想起自己的一首詩:《讀自己的影子》:“小時候,不識字,/總喜歡坐在那裡,/讀自己的影子,/像讀一本童話故事。//總是讀一頭黑熊,/或是幾隻很黑的小兔子,/坐臥在我的腳下,/和我有說不完的話。//直到太陽落山,/影子消失,/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我知道,明天/影子還會來,/還會有新的故事……”

我重溫童年的體驗和幻想,把過去和現實的兩種感受加以融合。

就這樣,我覺得一篇童話的構思逐漸清晰起來了。

在構思情節時,我既設身處地,懷著盲孩子渴望關懷的願望,又懷著一個健康人對他們同情關愛的感情。因此,我在敘述故事的方式上,比較側重於寫內心的感受和氣氛的烘托,不追求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注重情調和意境的渲染。由於主人公是一個盲人,所以只能憑藉他的聽覺來感受環境:他“喜歡聽鳥兒黎明時的叫聲,春風從耳邊吹過的聲音,連蜜蜂扇動翅膀的聲音他也很喜歡聽。”這種寫法,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中多處可見。

其次是寫“光”和“影”:當盲孩子問影子“你從哪裡來?”影子回答:“我從陽光里來,也從月光里來,還從燈光里來……”又如影子的話:“光明是我的母親,是她讓我來到你身邊陪伴你的。”等等。

當盲孩子漸漸恢復視覺時,又著重寫了視覺和色彩:“他第一次看見一個淡淡的光點在他的手心裡移動著”,“無數隻螢火蟲組合成一盞美麗的明亮的燈,一會兒閃著幽藍的光,一會兒又閃著翠綠的光。”還有結尾部分,關於太陽、月亮、彩虹、花朵、綠草、露珠……奼紫嫣紅,色彩紛呈,都是以光、以影、以色彩,來表現一種意境,借意境的變化,來表現情節的發展。

最後談談語言。由於這篇童話不以情節取勝,而是以情感人,所以也被人稱之為“抒情童話”。我認為這種風格的童話,語言應當是優美的、簡潔的、凝練的,應當像詩一樣;還要具有較強的表現力,講究含蓄、講究象徵、講究節奏等等。

我是帶著寫詩的激情,帶著寫詩的語感,來創作這篇抒情童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