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簡介

享受過程

作者:張梅

第一次買玉,是二十年前在出版社當編輯期間。那時剛改革開放,個個忙於謀生,懂首飾的人不多,社裡有一個女同事,典型的廣州人,經常去一個本地首飾師傅家裡,把家傳的一些美玉鑲成墜子、手鍊和戒指。當時我很好奇。玉首飾,是我們這些出生在革命家庭的人很少見的,即使以前家裡有,也早在“文革”中當“四舊”毀掉了。倒是母親留給我一些很小很碎的珊瑚和玉塊,我把它們放在首飾盒裡,捨不得拿出來使用。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一次跟著同事來到師傅家。師傅四十多歲的模樣,作坊就在她自己家裡。我和女同事端正坐下,師傅就拿出一塊塊的玉給我們看。閒聊中,她指著一塊綠瑩瑩的玉石說,這是好玉,你摸一下。我伸手一摸,從此懂了為何有“溫潤如玉”這個詞。在這種溫潤感覺的誘惑下,當時把自己不多的錢拿出來,買了一塊非常小的玉做了墜子。

前幾年,因為寫一些故宮裡的戲,曾在故宮人員帶領下,看了婉容和文繡當年住的地方,看了當年慈禧賞賜給她們的種種玉飾,我挨個摸了摸,它們雖然給我深刻的印象,但還是覺得,記憶中當年師傅家那塊玉石的手感更好。

想起買玉的過程,最喜歡的是在雲南瑞麗。這個小鎮,白天和別的小鎮一樣普通,樓房、街道、筒裙。一到晚上,集市從天而降,各式各樣的緬甸人也從天而降。他們都長得那么黑,黑漆漆的臉,黑漆漆的眼睛,臉上還塗了一道道清涼的白色藥粉。乍一看,那張臉使人害怕,可是接觸多了,發現他們是很溫和的人。你走在集市里,不斷有少年走到你身邊神秘地打開一個盒子,裡面必定是一副沉甸甸的玉鐲。看你有興趣,他還會拿出玉鐲敲給你聽。你說:不懂。他立即眉開眼笑,也跟你說,不懂不懂。沒有一個緬甸人會因為你不買他的玉石而不高興,因為他知道這裡是玉石集市。

這么多的玉。玉扣、玉鐲、玉石戒面、玉墜、沒開採的玉石,一堆堆的碎玉、白玉、紫玉、翡翠、河南玉、緬甸玉……懂行的百萬千萬的買,不懂行的一塊五塊的買。黑夜中,燈光下,所有的臉都是歡喜的。多少一生貧困的人,在這裡初嘗了浪漫,歡天喜地地四處顧盼,這是玉啊,然後掏錢買它一把,豪爽地說,回去送朋友。

有一種說法,玉是動物屍體的化石。這種說法不見得正確,但我還是寧願相信它。因為這種說法比較浪漫。懷著這種想法的我,見到一塊渾厚的玉,就會想,它生前是只老虎吧,見到秀氣些的,也想,它生前是只狐狸吧。卻從來沒想到過人。人和動物相比,是俗氣的聰明,這么自私的動物,決不會化成如此可愛的玉石。看到這許許多多的玉石鋪放在集市里,就想著那些可愛的動物終於以這一形式重見天日,不禁大喜,也就更喜歡瑞麗的玉石集市了。

集市上擺的儘是些硬邦邦的玉,哄人喜歡的玉。面對成千上萬的真玉假玉,你真的不會挑,只好憑感覺,哪一塊舒服,就買哪塊。出集市時我已經買了一堆玉扣,便宜,好在也是送別人玩的,沒人會計較。

走累了,坐在集市的出口處喝一杯瑞麗特有的檸檬水。新鮮的小檸檬,用一個特別的木夾一拍,擠出汁,加冰,加糖漿,不知有多好喝。一邊喝,一邊看燈火燦爛的集市,無端想起一幅色彩斑斕的電腦畫:堂·吉柯德拿著弓箭,瞪大雙眼,騎著瘦小的毛驢,站立在懸崖之上。

沒有了浪漫,生活無法忍受。堂·吉柯德這樣想,古龍這樣想。而如果沒有了玉呢?我這樣想。(新民晚報2007-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