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家長會發言稿

兒子雙手捂著臉,無聲地哭了。這之後沒多久,她又發現錢包里少了十塊錢。她問兒子:“你是不是又在我錢包里拿了錢?”

這一次,兒子老老實實承認了:“我們班上一個女同學得了癌症,昨天晚自習時間要為她募捐,你昨天下班得晚,我沒來得及說。”“那你也不要捐十塊錢啊!捐個三塊兩塊的,也就夠了!”“下一次我就知道了。”

過了幾天,她遇到了兒子的班主任。她問:“劉老師,你們班上得癌症的是誰家的孩子?”“得癌症?我沒有聽說啊!”“你們上個星期不是還為她搞了募捐活動嗎?”“沒有的事啊!”……

她知道一定是兒子撒了謊。晚上,兒子放學後,她拿出一塊搓衣板,往兒子面前一丟,“你給我跪下!”

兒子耷拉著腦袋,跪下了。“你說,你為什麼要撒謊?”“我怕你打我。”“你撒謊我就不會打你嗎?”“我不撒謊你也會打我的。”兒子小聲嘀咕道:“你要是不知道我說了謊,我不就能逃過這一劫了嘛!”你看孩子為什麼撒謊,怕打!其實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恰恰是由於我們處理不當造成的。“棍棒”教育已經行不通了,我們必須謹慎處理。前不久,我們班一位同學丟了60元錢……有的孩子不僅上課小動作多,做作業丟三落四,平時還不時的擠眉弄眼、吵架出事兒,父母師長為之可謂傷透了腦筋!試想,孩子情感失控、心理變態、行為失常,做家長的誰不揪心?!然而這些問題的背後是什麼呢?有心理學研究表明:愉悅、舒展的心情往往會產生理解、接納與合作的行為取向,而抑鬱、緊張的心情又多產生封閉、排斥、自行其事的行為態度。所以,父母或師長平時應多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幫助他們排解內心深處陰鬱、沮喪、哀怨等情感障礙。

一、分析孩子出錯的動因,主動關心,不放縱也不亂打棍子,要掌握“火候”,以理服人,指出其可能出現的後果及相關的危害性,並讓孩子自己提出改過補救的辦法。

二、也有的可能平日對父母師長及社會的行為“偏向”憤憤不平,如希望父母師長不要長時冷落自己。因而,做家長的必須找準原因,多為“問題孩子”提供一些進取的機會和可能。其實,“頑皮”、“任性”的孩子往往是最富創造力的,只要我們用滿腔的熱情去教育感化他們,是有很大的潛力可挖的。

三、對於有冒險心理、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包括沉迷網咖等),一方面不能為了“息事寧人”而妥協;另一方面,也不能揮舞“棍子”,妄潑“冷水”。一般需以冷靜的態度,商討、論理的辦法曉之以理,也可通過身邊的案例讓孩子感知問題的嚴重性,同時應設法安排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動來幫助孩子消解心中的“壓抑感”和“孤獨感”,讓孩子旺盛的精力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