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生講話稿

這樣的矛盾,我們可能要終身面對。

依我自己的經驗,這類矛盾之所以有時會變成難以克服的障礙,常常主要不是由於學術制度的不公,也可能主要不是由於上級或同事看法的偏頗,而更多的是因為我們自己不能面對內心的煎熬。在現代中國的教育制度下,從國小的時候開始,老師就告訴我們,做人要力爭上遊。但恐怕難以改變的事實是,人類大腦先天的結構已經決定,天才只占人群中相當小的比例。我們都是很幸運的人,在一個淘汰率很高、每一步都充滿風險的教育體制中,能夠完成從國小到研究生的學習過程,有機會到大學任職。但這樣的經歷,仍不足以證明我們就是天才,甚至也不一定能證明我們比大學外面的人更聰明一些。客觀的事實是,在現代大學裡,絕大多數教職員只是中才而已。我們的內心、我們周圍親近的人們、甚至我們的社會,並不真正明白這一點,常常對我們懷有很高的期望,都希望我們能夠取得大的成就。內在和外部的期望,與實際能力之間的差距,對每一個就職於大學的人來說,都可能會成為壓力和煎熬的根源。所以,我們在選擇大學職業生涯的時候,一定要捫心自問,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

我想說的是,要正確面對大學理想與大學職業生涯實際狀況的矛盾,使我們的大學職業生活更加平順並有更大的成功,除了要遵守外在的行為規範的約束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建立在科學理性基礎上的對自己的內心召喚的遵從。這是一種超越日常生活經驗的帶有宗教感的體驗。

我們選擇任職於現代中國的大學,還要經常面對保持大學精神的追求與帶有明顯“工具理性”性質的各種外部壓力之間的矛盾。

我們這個大學,是許多在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作出過奠基貢獻的學者傳道授業之所。所有的大學都會有其辦學特點,不過,並非所有大學都擁有“大學精神”。如果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沒有清華、沒有北大、沒有南開、沒有大學,那么,我們國家的歷史就得重寫。我們相信只有這類承載了重大歷史使命的大學,才真正有其精神。我們深深相信,擁有這種精神的大學,才可能是永恆的。

生活在這樣的校園之中,耳邊不時迴響著陳寅恪先生“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警句,大學的同事們對精神的自由有著比其他大學的學者更自然的嚮往。嶺南文化對大學精神核心的形成,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歷史系一位我很景仰的前輩學者說過,中大的可貴之處,不在大,而在中。這是一句樸素而非常深刻的話。我們生活在一個整天強調要“做大做強”、要“跨越式發展”的時代,常常忘了“中庸”、“持中”、“大正至中”這些中國人思維方式中最寶貴的思想要素。相對於國內其他大學來說,我也相信大學的最動人之處,就在這個“中”字。因為這樣的一種精神因素,讓這個大學始終對校史上許許多多“敢為天下先”的創舉保持著足夠的寬容和理解,讓這個校園始終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讓我們這些在其中生活的人,在面對社會和自己內心的種種煎熬時,更容易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

但是,具有明顯“工具理性”取向的外部壓力仍然存在,且與日俱增,各種各樣的評估和排名,實際上已經直接影響到大學的生存與發展。校長公開表明以“為中才立規矩,給天才留空間”為治校理念,既然我們大多數人只是中才而已,自然就要受到更多的外部規範的約束。而這些規範和制度,可能有一部分與我們對自己的期望、對學校的期望、對學術的期望並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