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委員會年度教育工作大會上的發言

陳維嘉校長在東城區教育委員會年度教育工作大會上的發言  文章來源:

回顧歷史,傳承文化;展望未來,創新發展

2011年10月15日

尊敬的各位領導、尊敬的各位同行

大家好!

非常榮幸有這樣一個機會,在兩區合併後召開的新東城區教育大會上與各位共同探討基礎教育發展的問題。匯文中學於19世紀70年代誕生於東城,兩區合併後隸屬新東城區,這不是一次簡單的隸屬關係上的“回歸”,兩區的合併,是國家和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基礎教育面臨的新挑戰和新機遇。今年5月24日學校教代會通過的《北京匯文中學階段發展規劃》明確了我校今後三年的階段發展目標。其後,我們以全教會和兩區合併為契機,重新審視和規劃未來一個時期北京匯文中學的建設和發展,就以下問題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一、回顧歷史,傳承優良文化遺產

北京匯文中學始建於1871年(清同治十年),最初為美國教會學校,後為私立學校。1952年秋,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後成為公立“北京市第二十六中學”。1960年,因建設北京火車站,校址從船板胡同遷至培新街。1989年,經北京市政府批准恢復使用“匯文中學”名稱。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形成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優良的教育傳統,建立起一套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個模式在北京匯文中學漫長發展的歷史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為國家各行各業培養了一大批棟樑之材。彭雪楓、鄧力群、李佩瑤、萬國權等政治家、軍事家,王大珩、梁思成、王忠誠、王德民等三十餘位兩院院士就是他們當中的傑出代表。特別引人深思的是國學大師啟功、古人類學家賈蘭坡和國家“863計畫”首倡者之一王大珩,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曾為匯文一小同班同學,後一同升入匯文國中和高中,匯文成為他們學術人生的起點,為他們後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

回顧匯文中學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先進的教育理念

匯文中學第九任校長高鳳山先生在1926年就提出了“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它的內涵共有七條,即:“一、增進身體健康;二、涵養審美情操;三、增殖職業知能;四、預備升學基礎;五、練習善用閒暇;六、學做良好公民;七、養成高尚品德。”這是一種從以人為本的哲學內涵出發,立足於基礎教育的屬性和規律,為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服務的先進教育思想。

第二、暢通的升學通道

匯文中學在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內,由於實行嚴格的學分制和升留級制度,學生可以免試由匯文國小升入匯文國中,進而升入匯文高中。不僅如此,由於教學質量高和歷史的淵源關係,匯文高中畢業生學業成績合格,操行成績在中等以上者,可由本校請求燕京、齊魯、東吳三所大學直接收錄,不需要考試。

第三、獨特的課程體系

在學業方向設定上,上世紀20、30年代的匯文中學根據社會的需求及其學生個人家庭經濟狀況、學業能力、興趣等,設定理科、文科、商科和教育四科。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包括了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藝術和體育。

選修課很有特色,首先,學術性強;其次,有大量的培養學生興趣特長的活動課;第三,課程設定注重適應不同層次學生髮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