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生交流會發言稿:讀大學與改變命運

大家好,非常感謝經濟學院、我的輔導員侯老師的邀請,非常榮幸有機會和大家做這么一個分享。

其實說起來,我很長時間沒有在這樣的場合,和這么多人進行分享,上一次還是7月時候即將畢業的前一天,和08級的同學分享了一些關於考研的經驗。

吸取上一次的經驗,我這回是稍微準備一點東西,主要也是約束我自己。

寫之前,我給自己想了一個雷人的主題,《讀大學與改變命運》。

這裡,首先,我還是要祝賀你們,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場次跨越。

接下來,按照一種所謂的慣例,應該象高三時候老師常說的那樣,就是告訴大家,熬過了高三,大學是你們人生的新起點,在這裡,一切都是嶄新的,美好的,進了大學一切都會好,文藝一點來說,就只要上了大學能實現你們的人生的蛻變。

不過,今天我在這裡,既然是我來做這樣一個分享,我覺得我就有義務,更實在一點地分享,我對《讀大學與改變命運》的一點想法。

我非常希望,我可以在這裡,歡欣鼓舞地告訴大家,只要你讀了大學,你的命運就改變了,你就一定能擁有的光明的未來。

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我是經濟學院的一名學生,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目前中國的大學教育只是在滿足一種,所謂“短期需要”的供需關係——舉個例子,江蘇省10年換了5個聯考方案,50萬考生的命運也跟隨著朝令夕改;《2011年就業藍皮書》顯示,幾年前的熱門專業轉眼便成了“失業熱門”,法學、計算機、英語、工商管理等專業是XX年至2011年連續三屆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

當然,我覺得誠如一句俗語,點背不能怨社會,回過頭來,審視中國大學生一種學習現狀,網上有這么一段調侃很貼切,大學版的《不差錢》:

“眼睛一閉一睜,一堂課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一上午就過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麼嗎?是下課了,但人沒醒。人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麼嗎?是人醒了,但沒下課。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麼嗎?是上課了,但睡不著。”

說這些,其實是蠻沉重的,但不得不說一句,當能力可以學分化,人格可以證書化,道德可以數據化,如果你還相信,讀大學就能改變命運,我多少有點自欺欺人?

談到這裡,肯定會有同學在想,既然我這么不信任中國的大學教育,為什麼還選擇繼續讀研究生,繼續去忍受這種大學教育。

大二那年,我和我的團隊參加湖北省挑戰杯創業設計大賽,很幸運地得到了第一名的成績。但我回過頭來,反思這樣一個過程的時候,發現結果沒有想像中那么重要,而關鍵的是過程中,我們這一群人,對這樣一個商業社會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甚至比我們上一年的經濟學的收穫更多。而更重要是,我們在這樣一個持續了將近至少三個多月準備過程中,通過團隊合作、溝通、以及自我思維和能力的一種突破,使我們迅速地成長了起來。而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就是那段時光,在學校墮落街酒足飯飽後,和海南一哥們邊走邊扯,就是所謂的“聊聊人生,談談理想”。不過,說到理想,我很清楚,大部分人都是沒什麼理想的。這個不是我亂說,曾經有個調查,“美國著名的商業大學哈佛大學,在1979年對應屆畢業生做了一個調查報告。在調查中,他們詢問在應屆畢業生中有多少人有明確的人生目標,結果只有3%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