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評課發言稿

四年級的孩子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課始老師選擇了課本上的主題圖,但並沒有立即提出活動課題,怎樣呈現?教材是靜態的,因此教師讓學生髮揮想像,看圖說一段話,語文作為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地應該為數學學習提供源頭活水,在這兒語言文字作為載體觸動了學生的思維。老師接著又問要想喝茶需要哪幾道工序?此時學生調用生活經驗,將心思集中到課堂生活中來,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板書,繼續追問:那你們能估一估每道工序大概會用幾分鐘嗎?關注細節就是追求教育的智慧,這一個小細節就是藉助“估”讓數學教學更好地還生活面貌,有利於增強學生對周圍事物的敏感性和主動捕捉信息的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的觀察力,引導他們時時處處注意留心生活中的許多常量,並積澱成生活的常識。但在這兒教師的評價語言有些貧乏,未能真正起到表揚的作用。大多數學生估的非常接近準確值,雖然學生自己說是猜,但這並不是盲目地猜,也是在一定的生活經驗基礎上,但老師只是說你們和我想的都一樣了,在這兒老師可以這樣評價:你們的生活經驗很豐富;你們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啊!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次追問:怎樣才能讓客人儘快喝上茶?問題層層遞進,操作活動拾級而上,這個問題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相當熟悉,同時國小生更容易理解情境,而且他們已經具備所需要的數學知識,學生們被老師的問題吸引住了,探索新知的情感被激活了。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擺放學習材料,藉助流程圖使問題的結構更清晰,流程圖是一個學習策略,教師結合尋找最佳方案展示了學生探索活動的過程。

在這兒我想和大家說一個小插曲:這節課的教學是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為主,當時在第二次試教時,例1的教學中老師採用的都是四人一小組用學習材料擺一擺,合作交流,當時的想法是讓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在交流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可以拓展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可兩次的試教中上課的老師在巡視中發現經過這樣的交流後只出現了一種方案,而且只是最優方案,但我們都知道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最佳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體會最佳化的思想。有對比才能更好地體會最佳化,只有一種怎么談得上體會最佳化?於是我們進行了預設,如果在第三次磨課中還是只出現了一種方案,那么上課老師自己出示另一種方案讓學生們進行對比從而體會最佳化,第三次磨課中我們按預設正常進行。課後我們開展了討論,國小數學教學中的很多內容都適合於合作學習,但合作學習何時介入,那應該是以個人思考為前提,一般當出現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採用。為什麼只出現一種而且是最優方案,我們的思考是因為生活經驗比較欠缺或數學知識不夠紮實的學生在與同組夥伴的交流中得到啟示,所以可能未出現老師想要的第二種方案,但應該說在儘快讓客人喝上茶的最優方案上小組內學生達成了共識,這種合作交流是有效的,但是我們還是決定在例1教學中改變學生活動方式,多安排了一些小組,同桌兩人一小組,儘可能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以自己的步調進行學習,如果還只是出現一種方案,那就證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比我們教師預想的要多,當然我們只能根據學生實際來組織教學,由老師直接出示另一種方案進行對比,並運用數學思維為選擇的方案進行合理的闡述,今天的課堂就出現了我們預想的2種不同的方案。但這時有一個同學還有不同的方案,可惜老師並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他表述清楚,而只是簡單地認為他說的和第二種方案相同,其實不盡然,因為在試教時也出現過這種情況:學生可能認為洗水壺(1分鐘)和找茶葉(1分鐘)能夠同時進行,在這兒要讓學生理解雖然這兩道工序所用時間相同,但還要考慮到能不能最佳化的問題?最佳化過程不是僅僅展現學生不同的方法就行了,而是比較方法之後,思考:能不能最佳化?怎樣最佳化?所以老師應該讓這個學生大膽地、完整地說出自己真實的思維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