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志工作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同志們:

市委、市政府今天召開大會,部署全市續修志書工作。我代表市委、市政府講幾點意見。

一、為什麼要續修地方志

修志是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代代相續,永不斷章。我國向來有盛世修志之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以文存史的先河便已經開啟。到了漢代,編纂地方志書成為時尚。唐宋時期,編史修志為官方所提倡,修志用志盛極一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曾在南康為官,上任之時,人們夾道相迎。但朱熹一下轎便問:“你們把地方志志書帶來了沒有?”這就是“下轎伊始問志書”的文化佳話。明清兩代編纂地方志不僅為官方所提倡,留下的傳世之作也最多。我市從清雍正十一年(1754年)設定到光緒十八年(1893年)的160年間就修了3部史志。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各種舊志書8000多種,18萬卷之多。地方志準確地記載了歷史沿革、天文地理、風俗民情、物產資源等等內容,具有特殊的實用價值,是治理一方的重要文獻。

黨和政府歷來重視對舊方誌的研究和編寫新方誌。早在戰爭年代裡,每當攻克一座城池,毛澤東同志總喜歡找到當地的志書看看。1941年,在他起草的中央關於調查研究的決定中特別談到“要蒐集縣誌、府志、省志、家譜加以研究”。20世紀50年代末,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對地方志的整理和編纂作過許多具體指示,國務院在制訂全國社會科學十二年規劃時,把編纂地方志列為重點項目之一,並在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成立了地方志小組,於1958年10月間起草了《新修方誌體例草案》。之後,全國有一些地方編出了志書。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和改革開放戰略部署的實施,地方志的編纂工作又提上了議事日程。1980年起,地方志編纂工作在全國普遍展開,並且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持,修志機構組織實施”的工作格局,地方志編纂工作走上規範化運作的軌道。1999年9月,我省在全國率先完成了165部(卷)省、市(地)、縣(市)三級志書的編纂任務,受到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的表彰。我市在首屆修志工作過程中,完成了市政府部署的市、縣區、鎮村志編纂工作,同時還完成了40餘部部門和專業志書,系統地見證了我市改革和發展的歷程。

按照國務院的部署,每20年要續修一次地方志。從第一屆社會主義新方誌編纂完成,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又有了新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又取得新的成就。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的改革開放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特別是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全面展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三大基地”,打造現代我市的宏偉目標,必將奠定我市新世紀新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物質文化基礎。第一部市志系統地記述了計畫經濟時代的基本面貌,續志則是要通過具體史實,生動形象地記述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以及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時期我市的基本面貌,為我市的三個文明建設服務。

續修地方志,既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第一,可以幫助我們全面、系統、準確地了解我市的歷史和現狀,為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歷史借鑑和現實依據。一部成功的地方志,本身就是科學、真實、準確的資料總匯,我們在進行建設時,必須從實際出發,做到胸中有數。地方志,是地方百科全書,可以為我們提供可靠的市情資料,從而起到借鑑作用。第二,是弘揚地方文化,進行地情知識教育的鄉土教材。我市不僅是一座資源富饒的能源城,而且擁有值得驕傲歷史文化資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們對城市特性的進一步認識,樹立了大的發展觀,經營城市的理念初步確立,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開發區建設初具規模,經濟發展進入新的增長期。與此同時,城市品位也得到全面提升。通過續志,記述好這一切,可以進一步激發人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忱。第三,可以為後人留下一份可靠的歷史資料。地方志是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動員各方面力量,把分散的各種資料蒐集起來,經過查對核實、反覆研究撰寫而成的,這些資料是歷史的最好見證。由於當代人對當代的事最清楚,地方志就是當代人寫當代事的特殊載體,其全面性、系統性、科學性的特點是其他載體所不具備的。續修地方志就是保存歷史,是有益當代,惠及子孫的千秋大業。第四是促使幹部專業化、知識化的一個途徑。通過地方志的編纂,可以造就出一批熟悉全面情況和精通本系統、本行業的專門人才,有利於幹部的專業化和知識化。可以肯定,經過幾年的研究和編纂地方志工作,一批具有一定水平和專業知識的幹部隊伍,將會逐步培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