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年會發言稿

中央教科所所長朱小蔓教授曾打過一個非常恰當的比喻:她認為德育是“鹽”,人不吃鹽不行,但也不能單純吃鹽,而必須將鹽溶解在各種食物當中吸收;我們在吸收鹽的時候,是看不見鹽本身的,因為鹽已經融入了各種食物之中,但鹽卻很自然地進入了人的體內。德育也應該如此,它也應該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他教育之中。基於這一觀點,近幾年來,我校以“學科德育滲透”、“德育生活化”為基本思路,從這兩個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

2、 指導學生合作交流。

有人和上帝討論天堂和地獄的問題。上帝對他說:“來吧!我讓你看看什麼是地獄。”

他們走進一個房間。一群人圍著一大鍋肉湯,但每個人看上去一臉餓相,瘦骨伶仃。他們 每個人都有一隻可以夠到鍋里的湯勺,但湯勺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還長,自己沒法把湯送進嘴裡。有肉湯喝不到。只能望“湯”興嘆,無可奈何。

“來吧!我再讓你看看天堂。”上帝把這個人領到另一個房間。這裡的一切和剛才那個房間沒什麼不同,一鍋湯、一群人、一樣的長柄湯勺,但大家都身寬體胖,正在快樂幸福地歌唱著。

“為什麼?”這個人不解地問,“為什麼地獄的人喝不到肉湯,而天堂的人卻能喝到?”

上帝微笑著說:“很簡單,在這兒,他們都會餵別人。”(《天堂與地獄》寓言故事)

故事並不複雜,但卻蘊涵著深刻的社會哲理和強烈的警示意義。同樣的條件,同樣的設備,為什麼一些人把它變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卻經營成了地獄?關鍵就在於,他們選擇合作,選擇共同幸福。

現在獨生子女的比例越來越大,人際交流問題越來越突出,學生越來越不會交流,不善交流(君不見中國小生常常打架、”出口成髒”,這就是不會交流的表現之一)。交往中引發的問題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個性發展。我們德育工作應教給學生人際交流的基礎知識,培養和鍛鍊他們的交際能力,引導他們善於建立起平等友愛、互幫互助、平等寬容、誠實守信的良好人際關係,為自身的健康發展和未來社會的安定和諧做好思想意識和能力的儲備。

二、德育要貼近學生個性。

陶行知在擔任一所國小的校長時,看到一位男生王友用泥塊砸班上的同學,當即制止了他,並要他放學後到校長室去。

放學後,王友已經等在校長室準備挨訓了,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裡,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異地接過糖果。隨後,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的手裡,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驚異了,眼睛睜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淚後悔地說道:“陶……陶校長,你……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滿意地笑了,說:“你能正確的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懷揣著糖果離開校長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難想像。(《陶行知獎學生糖果》)

思想道德教育只有成為學生自我認識、個體自我需要,才是有效的。因此,我們的德育必須和中國小生的個體經驗相接近,融入青少年的個體生命成長。我們教師應成為青少年成長的“領航人”、“呵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