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利局長會議上的講話

三、關於“十三五”水利發展的幾個問題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江西省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報告》基本明確了今後五年水利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這裡,就我省“十三五”水利發展的幾個重大問題談點意見。

(一)關於定位問題

今後五年,我省水利工作要走什麼路,我們必須把努力方向搞明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牢牢掌握前進航向。結合我省水情實際,我認為“十三五”我省水利總體定位是:轉變治水管水理念,高舉生態文明大旗,把水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統領江西水利改革發展,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江西特色、人水和諧的水生態文明建設道路。這樣的定位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後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黨的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將其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從10個方面描繪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20xx年黨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隨著xx屆五中全會的召開,生態文明建設首度被寫入國家五年規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二是我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20xx年我省全境被列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標誌著我省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六部委批覆《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後,省委、省政府及時出台《關於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實施意見》及《建設目標體系》《建設任務分解落實方案》,召開高規格建設啟動大會和現場推進會,確立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格局,明確樹立“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當前我省正處在爬坡過坎關鍵時期,實現穩中求進、發展升級目標,必須轉變工作思路,努力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為實現綠色崛起提供強大動力和可靠保障。

三是我省水資源稟賦條件,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我省降雨豐沛,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優良,水量水質、森林覆蓋率、空氣品質等全國領先。作為生態之基的水,更是我省發展的最可靠優勢資源。我省水量多,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565億m3、人均量3700m3,均列全國第七;水質好,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穩定在80%以上,遠高於全國46.4%的平均水平;好利用,城鎮和耕地多沿江沿湖分布,生產生活可就近取水,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布局;干擾少,鄱陽湖流域面積的96.6%在我省境內,相當於全省國土面積的93.9%,形成一個“封閉圈”,有利於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量豐質優的水資源,是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獨特的優勢。

四是人民民眾對綠水青山的渴望,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儘管我省生態環境良好,但在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也走過彎路,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長,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破壞,部分地區甚至非常嚴重,如樂安河流域重金屬污染、贛南部分地區稀土開採面源污染、中小型水庫畜禽養殖污染等給當地民眾生產生活造成不利影響。一些地方招商引資引進淘汰落後企業,造成水、空氣、土壤嚴重污染,當地民眾意見很大。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公眾對良好生存環境的期待越來越高,對生態文明建設有著強烈意願。水利部門開展的水生態文明試點建設得到積極回響,各地積極申報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就是很好的證明。

(二)關於融入問題

水利改革發展不是孤立的,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水利發展融入問題,也就是釐清水利發展方向問題。“十三五”期間,全省水利工作必須更加緊密地圍繞“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幹興贛”十六字方針,主動融入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優生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

1.要融入發展升級這個大局。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複雜,經濟下行壓力將持續加大,今後五年我國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年均增長不低於6.5%。省委提出,我省“十三五”力爭年均增速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必須著力擴大有效投資,繼續實施一批管長遠、增後勁、補短板、惠民生的重大項目。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要著力實施一批水利大項目,更好地發揮水利投資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記得去年我上任前,強衛書記找我談話時就強調,要對接中央政策,合理包裝大項目,解決江西水利上一些突出的問題。把這番話放在當前經濟發展態勢上來看,尤其值得我們深思。就是水利工作要深度融入省委經濟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抓大項目、爭大投資,集中力量促成一批重大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建設、早見效,以重大項目推進帶動經濟大發展,以更大投資力度夯實穩增長基礎,形成“水利促發展”的增長點、增長極和增長帶。

2.要融入民生這個大根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解決好民生問題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也是水利工作的最終追求。我們一直在強調,水利是“贏民心”“施德政”的工程。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要求,認真總結水利改革發展實踐,以共享發展理念推進水利民生建設,堅持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續方向,更好地造福人民民眾。要深入查找水利突出問題和軟肋,切實回應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需要,尤其是要著力解決城鄉供水安全、農田水利建設、水生態文明建設等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提高水利發展成果的共享水平,提升人民民眾的幸福感。同時,實施民生水利工程,要多深入田間調研,多徵求百姓意見,多了解百姓需求,真正做到水利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3.要融入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這個大戰略。省委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出台了《關於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實施意見》,啟動“六大體系”“十大工程”共60個項目包建設。對接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60個項目包建設,我們水利部門還要深入研究,提出具體詳細的對策方案,不僅要在生態建設和保護上走在前面,而且要在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上創造經驗。在“防”方面,要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讓紅線真正成為高壓線,誰都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治”方面,要加大“五河一湖”及東江源頭水生態治理力度,推進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在“建”方面,實施重點區域水系連通工程等建設,按照強衛書記的要求,水利工程建設必須重生態,充分考慮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切實保持區域系統生態平衡。在“用”方面,加強用水需求管理,抵制不合理用水,建設節水型社會。

4.要融入扶貧攻堅這個大行動。去年11月底,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向全黨全國全社會發出齊心協力脫貧攻堅的動員令。12月底,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總結暨扶貧開發工作動員部署會議上,強衛書記代表省委作出承諾:舉全省之力打贏產業扶貧、安居扶貧、保障扶貧三大攻堅戰,確保到20xx年現行扶貧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各級水利部門要高度重視水利扶貧攻堅,高度融入扶貧攻堅工作,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對貧困地區在政策、項目、資金、技術幫扶上要有特殊傾斜,補齊貧困地區水利基礎設施短板,加快改善當地發展條件。今年上半年,由水利廳牽頭,組織各級水利部門,重新調查並規劃貧困地區水利需求,要確保精確到每一個貧困縣、貧困鄉、貧困村、貧困民眾,重點是加強與貧困民眾生產直接相關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讓每一個貧困民眾都能喝上乾淨水。

(三)關於框架問題

根據“十三五”水利改革發展的定位和方向,今後五年我省水利改革發展的總體框架為:轉變一個理念,夯實三大安全,強化六大管理,深化五大改革。總的來說,未來五年我省水生態文明建設就是“365行動”。

1.轉變一個理念,完善水生態文明建設思路。立足於“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認識,積極轉變治水管水理念,高舉生態文明大旗,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統領江西水利改革發展,從以人為主轉變為人水和諧,從人力為要轉變為自然力為要,從單一治理轉變為系統治理,加快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在水旱災害防治方面,逐步實現從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轉變;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逐步實現從重建設、輕管理向管理優先、建管並舉轉變;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方面,逐步實現從重開發、輕保護向重視保護、科學開發轉變;在水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逐步實現從重治理、輕預防向預防保護優先、防治並重轉變;在涉水事務管理方面,逐步實現從分散管理向統一管理轉變。

2.建設三大安全工程,夯實水生態文明建設基礎。加快防洪安全工程建設,重視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結合,科學布局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重點實施“一江一湖”“百河千圩”等防洪整治工程。推進供水安全工程建設,著力最佳化水資源配置,全面增強水資源合理調配與高效利用能力,重點實施“十億水源”“百萬灌溉”和“農飲鞏固”等供水安全工程。實施生態安全工程建設,重點實施“一湖兩百”“千庫萬塘”工程,推進市縣鄉村“四級聯動”水生態文明建設。

3.強化六大管理,提升水生態文明建設效力。強化水資源紅線管理,嚴守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強化河湖管理,以尊重河湖自然規律、維護河湖生命健康為出發點,推進河湖管理“河長制”。強化水利建設管理,最佳化水利建設方案,實現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雙贏,加強水利建設市場準入、市場信用制度建設等。強化水利工程管理,明確水利工程管理責任主體,落實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護經費補助政策,推進水利工程管理現代化。強化節水管理,堅持節水優先,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加大農業節水工程投入,加強工業節水技術改造和循環用水。強化應急監測管理,健全水資源水生態環境應急保障體系,加強應急隊伍建設和應急物資設備的儲備管理。

4.深化五大改革,激發水生態文明建設活力。建立健全水權制度,開展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水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創新河湖管理模式,積極推進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制”,發揮省、市、縣黨政四套班子齊抓共管“河長制”作用。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行國有水利工程“管養分離”,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探索適合農田水利工程特點的產權制度和建設管理模式。建立水生態文明建設市場化機制,堅持兩手發力,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和市場機制,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水生態文明建設市場化機制。推動水利科技創新,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研究,破解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技術難點難題。

(四)關於保障問題

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與黨的xx屆五中全會倡導的“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理念高度契合。水利人以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區為契機,強化措施保障,堅定不移、深入持久地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一是組織領導保障。建立有效工作機制和協調機制。依法理順事權關係,合理劃分省、市、縣三級涉水事權,加強行業指導和事中事後監管。健全省、市、縣三級信息共享和會商協調等機制,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嚴格履行水利部門職責,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主動補位。

二是幹部隊伍保障。緊緊圍繞建設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堅定不移落實“兩個責任”,大力弘揚“三嚴三實”作風,努力鍛造一支信念堅定、敢打敢拼、樂於奉獻、遵紀守法的水利幹部隊伍。培養造就一批水利科技帶頭人、拔尖人才,加強基層水利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水利技術實用人才培訓。

三是依法治水保障。健全完善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和河湖管理等方面的法規制度,推進水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健全省、市、縣三級聯動水行政監督執法機制,建立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嚴肅查處水事違法違規行為,對非法取排水、非法采砂、侵占河湖水域岸線等破壞水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實行“零容忍”。

四是宣傳教育保障。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提升公眾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和認可。大力宣傳水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及時反映公眾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新期待,增強全社會的水資源意識、水生態意識、水危機意識,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

五是考評機制保障。建立水生態文明建設評估制度,把水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水利改革發展考核的“綠色標尺”,加大水資源消耗、水環境損害、水生態效益等指標權重。建立健全考核獎懲機制,將考核結果與水利項目、資金安排掛鈎。

四、紮實做好20xx年水利工作

20xx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謀好局,開好篇,事關重大。我們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總體部署,抓住我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契機,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為著力點,紮實推進水利各項工作,為我省綠色崛起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撐和保障。

(一)全力以赴保全全

著力保防汛抗旱安全。密切關注厄爾尼諾事件影響,提前預測分析會商,研究把握相關規律,牢牢掌握防汛抗旱主動權。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立足於防大汛、抗大旱、搶大險,充分做好各項準備。堅持依法防控、科學防控、群防群控,全面落實以防汛抗旱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責任制。抓緊修復各類水毀水利設施,完善各類應急預案和調度方案,充實防汛抗旱救災物資。加強各級防辦和防汛隊伍能力建設。加快推進山洪災害防治、抗旱規劃應急水源、防汛抗旱指揮系統等專項建設,抓好山洪地質災害防範,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著力保城鄉供水安全。切實抓好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積極推進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逐步劃定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快應急備用水源建設,推進宜春市四方井水利樞紐、鷹潭市花橋水庫等水源工程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基本完成規劃內抗旱應急水源工程項目建設。加快20xx年度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掃尾,確保建成一處,發揮一處效益。繼續推進縣級農村飲水水質檢測中心建設,健全完善水質檢測監測聯動和信息共享機制。抓緊編制《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規劃》,啟動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供水保證率和水質達標率,繼續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

(二)著眼長遠重生態

貫徹落實水生態文明建設指導意見和五年行動計畫。推動全省水利系統轉變治水管水理念,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把水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水利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統領水利改革發展,統籌推進水利建設、管理和改革“三駕馬車”齊頭並進。嚴格貫徹落實《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見》《江西省水生態文明建設五年(20xx-20xx年)行動計畫》,分步驟分階段紮實推進我省水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

進一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完成20xx年“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分解劃定,強化落實監督考核。推動公共機構節水型單位建設形成常態化機制,啟動節水型灌區創建活動,推進節水型企業創建。完成省級以上水功能區確界立碑,提出省級水功能區覆核調整成果。編制完成《江西省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三五”規劃》《江西省水資源保護規劃》《江西省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地建設規劃》,完成五個國家級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推動建立城市總體規劃和重大產業布局水資源論證制度。完成全省大型灌區取水許可發證,進一步規範農業取水許可管理。進一步規範入河排污口設定審批和監管。完成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江西省建設項目。

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四級聯動。編制完成《江西省水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基本完成南昌、新余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萍鄉市完成中期評估。推進省級縣、鄉(鎮)、村試點建設和自主創建,完成第一批試點命名,完成第二批、第三批自主創建單位命名授牌,基本完成廳領導掛點單位創建授牌。

加大水土保持綜合防治力度。出台《江西省水土保持補償費徵收使用管理辦法和補償費標準》,爭取省政府批覆《江西省水土保持規劃(20xx-2030年)》。進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綜合防治力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0平方公里。強化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嚴格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進一步規範水土保持方案評審和水土保持設施驗收。推進贛州全國水土保持改革試驗區建設,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加強農村水電建設。實施農村小水電扶貧工程,促進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完成全省485處農村水電站增效擴容改造驗收及績效評價,以河流為單元實施“十三五”增效擴容改造。切實抓好農村水電站安全生產,完成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試點電站的達標。完成中小河流水能資源開發規劃編制,完成試點流域梯級電站聯合調度。

(三)加大力度推建設

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快峽江水利樞紐工程掃尾,力爭20xx年完成竣工驗收,做好“大禹獎”的申報。加快推進浯溪口水利樞紐工程以及寒山、太湖等水庫建設,儘快增加實物工程量。按照年度實施方案,加快推進五河治理項目建設。完成鄱陽湖區二期防洪第六個單項工程建設。推進廖坊灌區二期等8個擬建項目前期工作,積極協調解決前期論證中遇到的問題。

繼續實施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全面完成國家規劃內水庫和新增小(2)型水庫除險加固驗收總結。積極爭取實施原規劃外新出險的南車等10座大型水庫、小灣等58座中型水庫和1500餘座一般小(2)型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完成國家規劃內剩餘的和新增的張公橋等5座大型水閘和白露等88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

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堤防整治力度。繼續實施流域面積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國家規劃內剩餘項目及列入“十三五”規劃項目,完成中小河流重點縣已開工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湖口、彭澤段現有4-5級長江乾堤以及芳湖堤、太泊湖堤等長江支堤加固整治。推進江心洲、棉船洲和永安堤、梁公堤等河勢及岸坡整治。積極推進保護耕地萬畝以上圩堤除險加固。

推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力推進高標準綠色生態糧田建設。加快灌排骨幹工程建設與配套改造,繼續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啟動灌區現代化改造、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快發展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加強農業取用水計量設施建設與配套。加快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全面完成20xx年71個小農水重點縣、項目縣建設並發揮效益。提前籌謀,紮實推進20xx年已明確的72個農田水利項目縣建設,確保按照國家要求順利完工。

(四)堅定不移促改革

大力推進“河長制”。抓好省級“總河長”會議籌備,按照省級“總河長”會議精神,重點健全“河長制”組織體系,科學開展試點。20xx年底贛江支流、撫河支流、饒河主支、東江的7條主要支流建立覆蓋到鄉、村的“河長制”。大力推進20%水質不達標河湖治理,開展河湖保護管理突出問題整治。加強“河長制”能力建設,建立“河長制”工作制度。推動靖安縣、星子縣全國第一批河湖管護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建設。

深入開展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推進高安市、寧都縣、新幹縣、興國縣4個國家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抓好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財政獎補試點。全面鋪開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年底爭取20%有改革任務的縣完成改革。聯合省財政廳出台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獎補管理辦法。繼續推行國有水利工程“管養分離”,落實管養經費。

加快推進水權改革。推動高安、新乾、東鄉三個水權試點縣(市)水資源確權登記,高安、東鄉縣基本完成試點地方的確權發證。督促山口岩水庫水權交易各方認真落實各項水權交易條款。支持有關技術單位加強水權改革課題研究,穩步推進我省水權制度建設。做好《關於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意見》的貫徹落實,完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

積極探索市場化機制。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鼓勵和支持有積極性的市、縣政府進一步開放市場,以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工程建設運營。擴大政府購買服務範圍,將適合企業、社會組織、個人承擔的水利公共服務事項,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積極參與。積極探索政府引導、公共財政適當補助、企業介入的市場化機制,政府通過給予適當公共財政補助,整合山、水、林、田等集體資源要素,形成可開發的整體性資源,對接市場,吸引社會資本介入。

(五)科學高效強管理

強化依法治水管水。完成《江西省水資源條例(修訂)》《江西省河道采砂條例》立法。進一步清理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研究建立“事中事後監管責任清單”,明確責任邊界和監管主體。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和事權劃分標準,大力推進水利綜合執法和格線化管理。建立健全嚴重水事違法案件移送司法制度。加快水行政執法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水行政執法能力。堅決執行河道采砂統一規劃和總量控制制度,加強砂石市場管理,深入推動非法采砂入刑。

強化水利建設和工程管理。建立水利建設市場主體信用管理系統,所有在贛登記的水利建設市場主體信息全部公開,實行網上電子監管。加強水利建設市場主體在贛信用等級動態管理,建立“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市場監管機制。推進水利建設項目電子開評標,水利建設項目監理標全部實行電子招標投標,開展水利設計電子招標投標試點。強化水利工程管理,落實大中型水庫安全管理責任人,大力推進水庫大壩安全管理和監控大數據平台建設。加強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督查和考核,實行考核結果與工程維修養護資金及水利工程管理單位評先掛鈎,實行一票否決制。

強化水利科技創新。整合優勢科技資源,完建現有科技基礎平台,著力打造區域性水利科研中心。抓好科技項目申報,爭取一批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項目獲批立項實施。加大競爭性項目申報力度,吸引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鄱陽湖、水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研究。加大水利先進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引進和推廣套用,完善水利科技推廣有關配套政策,提升推廣成效。

強化基礎保障。加強水文行業管理,加快水文監測基地、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系統以及水利信息化建設。按照《江西省鄉鎮水務站能力建設標準》,完成鄉鎮水務站能力建設現狀調查摸底,力爭今年底前60%的鄉鎮水務站完成達標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水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水利新聞宣傳,大力普及水情教育。紮實做好離退休幹部、社團管理、綜治信訪、機關保密、檔案管理、後勤保障等工作。

(六)持之以恆抓廉政

強化黨的建設。按照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各級黨組織要擔負起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以堅定不移的態度和堅強有力的措施,紮實履行好從嚴管黨治黨職責,切實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實到水利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把紀律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持紀嚴於法、紀在法前,嚴明紀律底線。要增強領導幹部政治警覺性和政治鑑別能力,永葆對黨絕對忠誠的政治品質,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強化幹部隊伍建設。堅持用人導向,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努力做到選賢任能、用當其時,知人善任、人盡其才,把好乾部及時發現出來,合理使用起來。不斷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嚴把選人用人“關口”。 健全乾部監督管理和日常考核機制,嚴格執行述職述廉、個人有關事項報告等制度。加強對年輕後備幹部的培養使用,有計畫、有重點選派一批年輕後備幹部到重點工程、基層單位掛職鍛鍊。加大領導幹部培訓力度,創新培訓方法,強化網路學習,注重培訓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強化黨風廉政建設。全面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實“兩個責任”和“一崗雙責”。圍繞腐敗問題易發多發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制定完善相關規章和制度。認真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糾正“四風”。紮實做好“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查擺問題的整改落實,深化成果運用。認真貫徹《巡視工作條例》和《紀律處分條例》,實施信訪舉報和案件線索集中排查處置制度。研究制定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追究辦法。建立健全紀檢監察機構,探索實行廳直系統紀檢監察統籌調度制度,切實推進水利系統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

同志們,推動水利改革發展,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江西綠色崛起是歷史使命、人民重託,我們責無旁貸。在新的形勢下,讓我們大力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抓住新機遇,邁出新步伐,勇於擔當,不負重託,為我省綠色崛起、實現同步全面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