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新金融系統倡導誠信演講稿

誠信就是誠實守信,是我國《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細則》的重要內容。在新世紀 , 具有誠信傳統的中華民族把誠實信用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表明我們黨和國家對誠信道德觀念建設的高度重視。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誠信是一個國家、民族、城市乃至於單位和個人的文明標識。失信,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經濟和社會進步的一大公害,重建信用,已經成為推進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緊迫課題。信用歸來,已經成為全國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共同而迫切的呼喚。

一、誠信是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標識。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文明的角度來講就是誠信經濟,有了誠信,經濟交往才能可持續發展,產品和貨幣才可正常流通運行,金融風險才能減少。如果一個地區、一個城市或一個企業,他們的每一筆業務都需要通過 " 打官司 " 來進行的話,就會大大增加城市和企業發展的成本。誠信是對社會服務質量的認同,人與人的交往關係,大量的是相互服務的關係,而當一個高質量高水平的服務關係建立起來之後,就會給與城市和企業的發展帶來一個社會認同和信譽的物質基礎,企業與企業之間,政府上下級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都大量地存在著這樣的關係,那么我們的社會在誠信的基礎上互動就會形成新的時代文明。

誠信直接關係到黨和政府的形象。 " 民無信不立 " ,誠實守信,才能政令暢通,而我們的政府一旦樹立起誠信的形象,我們的發展戰略任務的實現才能有一個堅實的基礎。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運行中因信用不良而引發的經濟社會矛盾屢見不鮮,個人信用、企業信用、中介機構信用、政府信用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良記錄,在有的地區甚至出現了嚴重的信用危機。失信“綜合症”像惡性“病毒”一樣,在全社會快速傳播蔓延,阻礙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步伐。

誠信是一個城市的人文精神的反映,反映了人格力量。莎士比亞認為: " 無暇的名譽是世界最純粹的珍寶 " , " 品行是一個人的內在,名譽是一個人的外貌。 " ,重建信用問題已經引起全國從上層到下層的普遍重視,誠信正在成為現代社會對每個人的客觀需求,新世紀的市場經濟的發展仍然需要吸取焦裕祿、孔繁森、吳天祥等模範人物的高貴品質。

誠實守信是保證市場經濟發展的道德基石。貨真價實、互惠互利、童叟無欺等道德規範的建立,才能保證商品的等價交換,保證契約契約的履行。選擇誠信、建立誠信、鞏固誠信、完善誠信,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在交往中避害趨利的必然選擇。有了誠信,經濟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和合理充分的利用,商業運作和經營管理的效率的提高,交易成本或交往成本的降低,利潤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才能成為現實;有了誠信,人類才能在經濟社會交往中“兼相愛、交相利”,才能實現從野蠻競爭狀況中提升出來,過上有道德、有尊嚴的文明生活;誠信,便成為人類社會自我生存、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最重要的類智慧和類道德之一。個人無誠信不立,企業無誠信不興,國家無誠信不強,社會無誠信不穩,這正是誠信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地位與作用的真實寫照。

誠信的高低是文明程度的客觀標識。社會對某個人、某個單位的評價,不單單是一時一事的認識和評價,而是一定時期內的綜合的評價,講誠信的側面越多、經受考驗的時間越久,形象越高大。信用度的高低,與精神文明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可以說,信用越高,其文明程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