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演講稿

目前,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如何呢?有關專家學者們進行了調查研究。有關調查表明,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國中生約為15%,高中生約為19%,大學生約為25%,這些枯燥的數字反映出我國教育工作中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學生心理健康欠佳。

近幾年,國內有關中學生心理衛生方面的許多調查都表明,在中學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左右。應該說大多數中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些只是偶爾存在心理問題,但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消失了,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中學生是為數不多的。當然,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不同的集中反應。根據已有知識和實踐經驗,我認為中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適應問題。適應的本意是指人們對來自外界和內部的刺激在持續不斷的影響個體時,所產生的感受能力。適應不良即對刺激的持續作用感受能力差,它將會降低人們對刺激的承受心理,是人與周圍環境不能相對平衡。適應不良的問題集中表現在初一和高一年級,尤其是初一。因為,進入中學後,他們會發現中學的學習生活與國小是完全不同的:其一,由一個學校到另一個新學校,環境發生了變化,許多地方都相對陌生。其二,生活上,進入中學後大多數學生才開始住校生活,脫離了父母的照顧和保護,很多事都要自己親歷親為,重新學習去做。對於那些在溺愛下長大的孩子來說,獨立生活也很困難。其三,中學的學習內容明顯大增,課業負擔重,難度也加大了,而且學習方式肯定與前一階段的不同,所以,剛上國中或高中的學生在這方面也可能不適應。其四,人際關係的變化,新的人際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對於不善交際的人來說,又會感到困難。因此,適應不僅是指要適應新學校的新環境,它還包括適應完全不同於國小的學習方式、方法、內容,更包括人際關係的適應。新生往往會被這一問題困擾,而感到煩惱,要么是學習跟不上,要么是人際關係處理不好。但是,這樣的問題大多在第一學期後會得以解決。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有嚴重的心理壓力,導致情緒失調,重則會誘發為心理疾病。

(二)情感問題。情感是和人的社會需要相聯繫的一種較高級而穩定的體驗。對於中學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親子溝通和異性交往。

青少年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這個年齡段正是主觀需求欲望比較多、比較強烈的時期,而家庭、學校和社會又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欲望和要求,於是必然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鬱、暴躁等。他們的這種不滿往往直接指向父母。進入中學後,他們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發展,自認為自己已長大成人了,不想父母過多地管教,最易產生逆反心理,往往採取與積極向上相對獨立的行為方式,帶著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極端方式發泄,久而久之與父母在感情上出現裂痕,不願與父母溝通等,這必然會給他們帶來苦惱,帶來不愉快的情緒體驗。

在情感上,中學生難以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異性交往。13、14歲的少年正是情竇初開的時期,他們對情愛都充滿美好的嚮往。因此,這個時期,尤其是國中生,容易出現令老師和家長害怕的“早戀”問題。其實異性吸引以致的異性間的單獨交往也屬正常,只是交往雙方,無論他們是不是真的在戀愛,都會遭到教師、家長以及周圍人的壓力和反對。而他們自己也面臨著以學業為重,還是以感情為重的選擇,於是他們的內心充滿了困惑、矛盾和痛苦,他們稚嫩的雙肩怎能擔負這些呢?於是,出現問題在所難免。高中生在這一問題上要比國中生好。因為他們的身心發展相對成熟,由於知識的積累對性也有了較為正確的認識,不會因為性好奇而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