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座談會發言稿

有一天,白居易(唐代的那個詩人)問鳥巢(跟國家體育館的關係尚待考證)禪師:“佛法的大意是什麼?”鳥巢一看,這個小年輕如此好學,便打算授以真傳。鳥巢禪師從容說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鼻孔哼了一聲說:“三歲兒童便知道了。”我們可以穿越一下,想想白居易鼻孔輕哼的這一聲的畫外音:小樣,你再把我當低智兒童,我就飛過去一板磚。我們在理論上可能比較支持白居易。事實上,白居易比較紳士,不輕易使用板磚。鳥巢禪師顯然看出了白居易的小伎倆,解釋說:“雖然三歲小孩都知道,但是八十老翁未必能做到。”白居易這才心中服膺,施禮退下了。

這是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個小故事。為什麼把這個故事放在最前面呢?因為它可以使下面的故事有意義,好比學生成長之於教育。下面我們先來討論一下這個小故事:什麼是佛法的大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一個大境界,有心的人才會做到。這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因為我相信大家對紅塵還是很熱愛的。佛法,強調的是一種心境的修為,而不是簡單的生存方式的改變——吃齋念佛。我們要關注的是鳥巢的解釋,知道不等於做到。教育也是這樣,光知道肯定不行,需要去做。這是前提,我又囉嗦了一遍。

《孟子》里有這樣一句話:“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它的意思是,大家要我抱著泰山游過北海,我說不能做到,那是真不能,這個可以不能,我要是說能,大家就能勇敢地懷疑航空母艦的價值了。但是大家要我在路邊為老人折一段樹枝,我要是還說不能,大家就要懷疑我的價值了。我引用這個故事,是想談這樣一個想法:認識和對待問題。教育教學過程,會出現千奇百怪的問題,有些只是“舉手”之勞,有些可能要花費一些功夫,有些則是任你如何努力都完成不了的,我們怎么對待這些問題呢?可以明確的是,需要抱泰山的事情肯定很少,泰山就一座嘛。我的言外之意是力所能及的事是蠻多的,除了職責範圍內的事必須做好之外,教育範圍內還有很多事值得我們去做。

接下來的兩個故事,是想說說怎么做。中國古代的鯀、禹給我們提供了正反兩個例子,鯀對待水患,不管三七二十一,堵,還沒摸清情況,就決定哪兒決堤了在哪裡堵,結果呢,堵上了自己的小命,禹就不一樣了,禹對待水患,採用的方法先是縱觀全國的水勢走向,全面了解了各處的水情,然後疏通,最後成功了,舜一高興就把王位送給了他。他們做的同一件事,但是結果為什麼如此不同?過去歐洲有個小島,島上的苦役犯每天的工作是從東面挑起滿滿地一擔水,走過崎嶇的山路,到島的西面把水倒掉。這個島的東面是地中海,西面也是地中海。既然是地中海,所以是通著的。我們可不能去做那苦役犯,把水從東邊送到西邊這件事確實容易做,但是做久了一樣不會產生成就感。

這兩個故事能夠抽象出許多類似於“思想”、“思考”、“思路”等詞語……也可以抽象出類似“墨守成規”、“循規蹈矩”等詞語。這是都決定了我們工作能否做好。這裡我又想起了鳥巢禪師:知道了,還要去做。

我又想到了一個小故事,一天,家鼠在田野里散步,被一隻田鼠邀請到家裡作客。田鼠非常客氣,拿出堅果、麥穗以及它儲藏室里所有的東西來招待家鼠。家鼠卻說:“你真是一隻可憐的老鼠,你這種寒酸的日子還要在此繼續過多久呢?跟我一起走吧!你可以嘗到各式各樣美味的食物。” 但是野鼠好像不為所動。我們應該是那可愛的田鼠還是家鼠呢?我們是想成為家鼠的田鼠嗎?我們的生活只有書本、學生、作業、知識、思想,遠沒有紅塵中那隻家鼠的生活滋潤,在這喧囂浮躁的社會我們怎么守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