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校長發言稿

那么怎樣培養子女形成健康的心理呢?首先是家庭的影響和教育。

第一,家庭要和睦。和睦、幸福的家庭,會給孩子帶來輕鬆、甜蜜、融洽的精神氛圍,是孩子在無憂無慮的和諧環境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果一個經常吵嚷打鬧、不尊老愛幼、四分五裂的家庭,孩子的心靈必然受到嚴重的創傷,心裡不會達到健康。

第二,父母要做表率。通過實踐觀察證明,凡是父母愛學習、肯鑽研的,孩子一般地也會專心致志的學習;父母貪玩,不喜歡學習的,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就差,因此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做好表率。

第三,對孩子既不能過分溺愛,也不能苛求過度,更不能斥責打罵。有的家長迷信“棍棒出人才”,整天對孩子沒有好臉,孩子成績差一些,不是訓就是打,殊不知,這樣會使孩子心理老處於緊張害怕的狀態,根本激發不出孩子的想像力。有的甚至產生逆反心理,你叫這樣他偏不這樣,有意和父母對著幹,逼得緊了便逃出家門,流落社會上,變得更壞,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另外,對孩子也不能無原則的溺愛。溺愛過分的孩子,一種是產生優越感,長大會目中無人,不合群;一種是產生依賴感,成長中缺少創造能力;一種是心裡脆弱,經受不了艱難曲折的打擊……,事實證明,過分溺愛、過分苛求或頻繁的斥責打罵都難以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親職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需要對孩子從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很多,比如:給孩子以足夠的慈愛;鼓勵孩子去面對適合於他年齡的新事物和新需要;對孩子的成就給予稱讚和勉勵;灌輸正直、正義、積極、勇敢、頑強、友愛、互助等正面的思想,從日常生活瑣事中一點一滴地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質,久而久之經過長期教育、薰陶,孩子健康的心理因素就會形成。

由親職教育打基礎,使幼苗茁壯成長;由學校在成長期精心培植,使之更好成熟;由優良的社會風氣做滋養,使之營養更充分、更全面。特別重要的是,子女應增強自身修養,自我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動力,增強抗病的免疫力。這樣,經過日積月累、堅持不懈地加強修煉與父母、師長的精心培養教育,相信所有的子女、所有的學生都能做到心理健康,長大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最後幾個小問題強調一下:

一是與收費有關的問題。

1、一費制。(借讀費)。

2、保險費。

3、訂奶。

4、校服費

5、查體、打預防針。

6、食堂。

家長對學校下發征訂的教材要慎重考慮,不能將教材視為課外書,該訂的一定要訂好,錯過了征訂,今後想補訂很困難。

二是在安全方面

家長要經常教育孩子放學後不逗留,要徑直回家,不接觸陌生人,行路家長要帶頭遵守交通規則,橫過公路一停二看三通過,不要跑。每天到校接送孩子的家長,接送時不要擁擠在校門口,根據學校發的《給家長的一封公開信》的要求,在規定地點接送,請家長作好配合。

三是要督促孩子重視學習英語,尤其是剛開始學就要足夠重視,一旦脫節,將難以跟上。

四是平時要主動多與學校、老師聯繫,方式可以靈活多樣、來校來電均可,及時溝通,方便教育,一切為了孩子,坦誠交流,尊敬老師,為孩子作好榜樣。

最後,敬請各位家長對我們的工作以大力支持和配合,同時也請各位家長會後能留下你們寶貴的建議和意見,我們將不勝感激。

謝謝大家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