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緊張為什麼選擇口才培訓

演說家也許需要一點天賦,而我們大多數人不需要成為演說家,而是在恰當的場合講出恰當的話來。從這個角度來看,講話我認為首先它只是一種技術,只有你把口才技術掌握之後,才有可能進一步演進升華為口才藝術。

我認為,自信、表現、知識、經驗、辭彙、思維是當眾講話口才的六大基石。其中除了知識需要持續的積累之外,其餘五項都是可以通過相對較短時間來進行強化練習獲得提升的。

文若河:結合“口才樹”理論來說,我認為口才訓練的基礎是心理素質訓練,這就是“樹根”部分,也就是說首先要克服當眾講話時的緊張恐懼心理,要從不敢上台到敢上台,從上台後哆哆嗦嗦、講不好,到從容應對、侃侃而談,這些經過訓練是可以達到的。

另外,其他環節,包括“樹幹”部分的口才基礎訓練、樹枝部分的口才技巧訓練、樹葉部分的思維素質訓練,都是可以通過有效的引導和恰當的練習得以提升的。

在這裡我想特別說明一點,“口才樹”理論強調要把這棵樹種植在肥沃的土壤上,而所謂肥沃的土壤,指的就是知識的積澱和儲備,大部分人之所以講不好,與缺乏講話素材、辭彙量不豐富是有直接關係的。如果每個人都能日積月累,腦子裡都裝著一百句哲理名言佳句、一百句詩詞佳句、一百句流行語、一百個哲理故事、一百個笑話,那講起話來就不愁沒有素材。

怎樣才算擁有好口才?

《決策》:對領導幹部來說,怎樣才算擁有一副好口才,口才好有哪些衡量標準?

文若河:我認為好口才的標準體現在三個方面:善表達、會聆聽、巧應對。這個標準適合於全體社會公眾,當然也適合我們的領導幹部。

領導幹部怎么就叫善表達了呢?我認為,領導幹部不能為了講話而講話,不能把講話當作完成任務或是走走過場,更不能把講話作為“表演秀”。領導幹部講話應該是有明確的目的性的,概括講就是要使人知、令人信、動人情、促人行。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領導幹部在講話中必須嚴格遵循聽眾本位原則,就是說你講的話,第一大家要聽懂,第二要愛聽,最重要的是聽了以後要有所感悟,你講的話要能走進聽眾的內心,使聽眾產生情感和情緒上的共鳴。

很顯然,官話、套話、大話、空話等等是達不到這一目的的。所以,領導幹部的講話必須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趣、言之有文、言之有情,要有感召力和號召力,落腳點是通過講話促進各項工作更好地實施,這才叫善表達。

樊榮強:在我看來,好口才的標準有內容與形式兩方面。內容的標準至少是要講真話,講實話,講跟老百姓貼心的話。

在形式方面,我總結過“四個掌控”:掌控情緒、掌控肢體、掌控聲音和掌控思路。掌控情緒就是指講話人要能夠適應各種場合,不論在什麼情形下講話,都不能亂了方寸,如果方寸大亂,就不可能把自己的思想與情感自如地表達出來。掌控肢體是要求講話人不僅不能失態和無意識的動作,而且要學會用肢體語言配合講話的內容。掌控聲音是要求講話人要處理好聲音的大小和抑揚頓挫,聲音是講話內容的基本傳播介質,如果像放鞭炮一樣或者總是軟綿綿的,都會令聽眾不舒服甚至反感。至於掌控思路,則是要求講話的條理一定要清楚,東拉西扯、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聽眾感覺雲裡霧裡,不得要領,也是非常糟糕的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