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企業家應有的素質

2月14日晚進行的是“主題論壇:變革時代的領導力”,首先由聯想控股有限公司總裁柳傳志發表演講。

柳傳志:我不知道是不是按股東區分的:股東管理者就稱為是企業家,非股東管理者就評為經理人,這種分法,我覺得有不合適的地方,比如說如果說張瑞敏、倪瑞峰,或者是我,我現在也是股東了,過去沒有股份也不是企業家,我覺得這個分法不是很合適,我們都是為企業的根本利益在負責任的,企業家所謂為企業的根本利益負責任,為長遠利益負責任,這個意思就是做好了,他會享受極大的愉快,做不好他會承擔極大的風險。在聊齋裡面有這么一個故事,有一個有名的中醫,看病的水平很高,但是給他母親看病的時候,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因為有一個藥是豁朗藥,用好可能病治好,用不好就治不好,猶豫不決,有一個中醫就說他應該用,用完以後他母親的病就好了,我們猜測的時候,這個藥用好了,這箇中醫名揚四海,用不好是你媽不是我媽,責任風險畢竟不是那么大,這些年來,因此說到這,我覺得企業家是什麼人呢,企業家就是把企業當做他的媽,還敢下藥,還把藥下對了,這才是優秀的企業家。像美國企業界發生的故事不勝其數,一個企業出毛病,就換ceo,ceo就大刀闊斧,治好了,就是ibm郭世繳納,治不好就是時代華納的李文,所以這個特點就是治好病名揚千里,名利雙收,治不好就不是自己的媽。只考慮管理的飯,不琢磨鍋里的飯,地里的莊家,只考慮資源,不考慮怎么產生資源,不考慮對遠景負責任,西方大的企業,像五百強企業都不是一代,真正一個百年老店,還要選負責任,有事業心,有企業家素質的人來擔任這個領導,這樣的話,這個企業才能一代代的傳下去,而不是只任其內的企業家負責人。我注意你們倆的表情,是同意還是不同意,因為有一本書叫做基業長青,統計是五十年以上的美國大企業,統計結果就是其中絕大部分,90%以上的領導人都是從本身內部選拔的,那么內部選拔和外部選拔有什麼不同?

內部選拔可能更對企業有感情,更會產生負責任的心裡。應該講企業家和經理人之間按我的說法沒有截然的區別,很明顯內部選拔比較外來的就更具有企業家的色彩。說到這,我又想再說一下,媒體在去年評優秀企業家,楊元慶、郭為都為企業家的行列,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不是為企業利益負責,具有事業心的領導人,我認為他們是企業家,但是為什麼要說一說?因為這種分法對我們不利,我們是希望把聯想和神州數碼辦成百年老店,如果我們的員工以為跟著是經理人走,那么我覺得凝聚力小的多,企業未必能做到基業常青,如果聯想和神州數碼做大,做成規模企業,分析原因的時候,我覺得接班人選擇條件之中有一條要有事業心,就是要有企業家素質的人擔任,這是很重要的一條,這是專門下工夫的,我覺得對深遠考慮應該是一個否定,所以覺得因為這個要說一說。

總之以我們這種定義,企業家和經理人之間是沒有截然區分的有的比如說按有沒有股份來分的話,還有股份占多大,我大概占1%左右,到底是股東還是不是股東,這裡有一個比例的問題。另外我看張維迎教授寫的一篇文章,是企業家和經理人的信任問題,你的定義是企業家的是企業的創辦人,創辦人是企業家,不是創辦者只能是管理者,這一點我不同意,如果這樣像ge捷克韋爾奇也只能是經理者,像沃爾森也應該是經理人,我覺得是我的定義更符合實際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