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好人生演講稿

學校迫切期望:高一的同學能儘快在思想上、心理上成熟起來。一個成熟的高中生應該是這樣的: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著良好的道德修養,有對美和道德的鮮明的辨別能力;有富有個性的、高效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有著頑強的吃苦精神和非凡的自控能力。學校對同學們的要求是:重德求真,苦學成才。

一個時期以來,經常有些同學認為,到一中三年,只要我考上大學就行。“以成績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哪怕不擇手段,“寧讓我負天下人莫讓天下人負我”,缺乏一點對同學的關愛,少一些對集體的奉獻。穿件流行時裝,說一句髒話,扔一片廢紙------算不了什麼,以致於形成個別同學是非觀念模糊,自私自利嚴重,缺乏合作意識,“各人自掃門前雪”,不懂得尊重,不懂得感激,甚至損人利己還洋洋自得,更不理解:“要使我的存在而使別人更幸福”為何物。應該說,這樣的同學眼光太短淺了,他只看到了大學的校門,沒有看到大門的後面,沒有看到八年以後,十年以後,十五年以後。懷揣一紙文憑走天下的時代正在離我們遠去。現今世界範圍內對人才選聘的首選條件是:工作態度和合作意識。縱觀歷史上,能作出重大貢獻、為社會所承認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追求“德行合一”的實踐者和典範。許多年之前,愛因斯坦曾精闢地論述過學校生活德與才的關係,他說:“一個人離開學校時,僅僅有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成為一個專家,但最根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象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德乃智之本,德乃智之源。品德上的小事往往演繹出人生命運的大事,如大家熟悉的“廢紙的故事”,“洗馬桶的大臣”等。給老師問個好是個小事,高震東先生執教的台灣忠信高中,學生7米之外就必須給老師行禮。學生連暑寒假作業都沒有,卻沒有一個考不上大學。台灣的各大報紙招聘廣告上,往往註明:只招忠信畢業生。為什麼?就“行禮”這一條,就足以使他的學生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進退自如。說一句話是小事,北京二十二中孫維剛老師的班,除了老師上課和班長偶然講些事,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沒有人說一句話,他的班55%的學生考入北大清華。一個被子疊不整齊也是小事,山東省牟平一中所有學生宿舍的被子疊得四四方方,有角有棱,而且兩千多人沒有一個宿舍管理人員,他們的升學率,僅過本科線就高達98.9%。這就是德對智的促進。一篇文章中談到小事與成功的關係,寫得很好:“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往往是鞋裡的一顆沙粒。沙粒雖小,但小小的沙粒往往成為你成功路上的絆腳石。人生的路難免會遇到高山險阻,更多的是路上這樣那樣的沙粒,它可能給你設下難以想像的障礙。在人生旅途中艱難跋涉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隨時倒出鞋中的那顆小小的沙粒”。“莫以善小而不為”,高尚的情操和舉手之勞的奉獻將會形成無比愉悅的心理體驗,激發你無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