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季期升旗儀式講話稿

五、關於作業。作業,或者叫達標訓練,是高效課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我一直頑固的認為,如果作業不能在課堂上完成,就談不上什麼高效課堂。但是,在實際課堂操作中,這個環節往往會成為有時間就上,沒有時間就放的無奈。在這個地方要提課堂流程時間控制的問題。缺少時間控制的課堂,就會像老牛趕山一樣,走到哪裡算哪裡。另外,需要特別提及的是,教育的急功近利,正在促使全國中國小紛紛“向縮短課時要效率、要質量”。中學課時,從45分鐘,減少到40分鐘,國小課時,從40分鐘,減少到35分鐘,甚至30分鐘的,不乏其例。這種做法帶來的最大衝擊,就是課堂作業時間保障被削減掉了。學生的課外負擔不重也難。需要重申的是,高效課堂的實踐,最起碼也要守住中學45,國小40的課時紅線。下面,具體對作業環節的三個細節加以說明。

細節13:精選。作業一定要精心選取和編寫。當下,教輔讀物滿天飛,儘管國家明令控制,但是,學生手頭兩三種者比比皆是。作業設計有兩種傾向應該警惕。一是脫離課本習慣到“碗外邊找飯吃”。我們必須明白,所謂“用教材教”,絕不是提倡不顧教材的體系和系統,任意對教材,尤其是作業的濫刪。二是量大,課堂上學生往往難以完成。精選需要比較,需要研究,需要有教師做一遍的體驗。請銘記<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孫維剛老師的教導吧:“我給學生出一道題,自己要先做10道題,從中選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啟發學生思維的。”

細節14:分層。作業的層次性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只要是有比較就要分先後,成序列。二是要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基礎,設計適應差異訓練的彈性作業結構。都能學會的課未必是好課,都會做的題未必有效。所有以喪失差異為代價的趨同性操作,都是非人道的。

細節15:限時。根據作業量的大小,設定一定的時間限定在課堂上完成作業,並且,做到當堂反饋。課堂的高效,並不一定指向所有學生都學會,而是應該通過作業反饋,及時了解哪些學生會了,哪些學生沒有學會,到底是哪裡不會。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堂堂清”。及時知道學會了,是對學會者的最好獎賞,及時知道誰不會,是對不會的最好鞭策和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