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良好習慣演講稿2篇

交流到這兒,相信很多家長都和我們一樣,覺得教育孩子首先就是要培養好習慣,也認識到培養習慣的重要性。那接下來,我們就習慣的養成跟大家交流以下幾個問題:

1. 什麼是“習慣”?

2. 國小生要養成哪些習慣?

3. 怎樣幫助孩子養成這些習慣?

那么什麼是習慣呢?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是一種定型性行為。

孩子的行為有四個層次。最低層次是被動性行為。它需要靠外部的強制力量。例如,老師在場就守紀律,老師不在場就不守紀律。第二個層次是自發性行為。學生通過接受教育,對習慣培養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認識,並能自發地根據情境要求去做,但由於其自控能力差,因此行為具有隨意性,反覆性大,不穩定。這時學生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還需要家長和老師從外部給予一定的提醒和督促。第三個層次是自覺性行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這是因為學生已有一定的道德認識,並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夠自我要求,自我監督,不需要外部監督,但尚需自己的意志努力。例如,老師不在時也能守紀律,但還需要自己控制自己,提醒自己。知道上課時隨便說話、玩東西是不對的,但有時還需要經過自己的思想鬥爭。看到別人在課堂上說話,也想說,可又一想,好學生應該自覺守紀律,雖然老師不在,也要嚴格要求自己,於是控制了自己的行動。這種行為雖然屬自覺行為,但還不是自動行為。最高層次是自動行為。既不需外部監督,也不需自己的意志努力,這時學生遵守紀律已不是被迫的,不是靠自己的思想鬥爭或意志努力的結果,而是自然的自動的行動,這種最高層次的自動行為就是習慣。

關於習慣的定義,《現代漢語詞典》對“習慣”一詞的解釋是這樣“常常接觸某種新的情況而逐漸適應;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也就是說從個體層面來看,習慣是個體後天習得的自動化的了的動作、反應傾向和行為方式。我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認為,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和傾向。例如,兒童養成在飯前、便後、遊戲後一定要洗手的習慣,完成這種動作已成為他們的需要。

習慣是一種定型性行為,是最高層次的自動行為。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訓練是非常重要的,訓練必須是科學的,訓練還必須是持之以恆的,所以今天會請大家來,我們一起來了解習慣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一起來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一起攜手在校在家反覆訓練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這是我要跟大家交流的第一個話題:什麼是習慣。那么接下來,我想說說國小生應該養成哪些好習慣呢?

作為一個國小生要養成哪些好習慣呢?(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雙十條)

今天我想著重跟家長們交流低年級孩子要養成哪些重要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

先來說說低年級孩子要養成六個重要的學習習慣:

1、專心致志。孩子自學能力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而家長應嚴格要求並經常提醒孩子在上課時,一定要用心聽講,聚精會神,不要作小動作,更不要說話影響別人聽課。在家時要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合孩子學習的環境,讓孩子養成放學及時做作業,按規定時間完成作業之後再做其它事情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