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修身立道”演講

這一日,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此時夫人已有七月身孕,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於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篷車之內傳出“哇哇”嬰兒哭聲,一個早產男嬰就這樣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時,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又呼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老子自幼極其聰潁睿智,至幼年啟蒙時,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了一位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幾年後,商容又舉薦老子去了大周的太學深造,蒙太學博士傳授,而後又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的地方,是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子在這裡,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又過三年,又遷任守藏室史,此時,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到了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的城池,周敬王受到了極大的威脅。當時晉國強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勢孤力單,與舊僚攜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老子這時也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掉了職務。於是,離開皇宮而歸隱,就騎著一頭青牛,準備出函谷關,西遊秦國。

老子在周太學期間,孔子就曾從魯國前往周都洛陽向老子請教過學問,此時的老子與孔子,年紀雖然相差二十來歲,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可以說,算是忘年之交了。《道德經》里“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的觀點,就是在孔子與老子探討學問時講的。意思是說,人最好的生存德性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奉獻付出而不與萬物相爭任何利益,它總是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最低洼的地方,所以它的德性最接近“天道”。真正善於生存的人,居處應該善於選擇比較好的環境;心胸應該善於經常保持沉靜平衡的狀態;待人應該善於用真誠、友愛和無私的態度;承諾表達應該善於格守信用,言行一致;政務處理應該善於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才能把事情處理好;做事應該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盡其才華;行動應該善於因時而動、把握機遇、不失時機,才會有成就。真正善於生存的人,正因為其所作所為具有與世無爭、只願奉獻、不求索取的態度,所以才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和煩惱。

當時,孔子的弟子南宮敬叔,陪同孔子到周都洛陽拜訪老子,臨別時,老子送孔子走到黃河邊,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鏇,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離開,向魯國駛去。

那么,為什麼老子要這樣提醒孔子呢?這也是對我們後人的提醒和教誨。

我們都知道,人類來到世間一次,都希望能夠得到最後“壽終正寢”。所謂“壽終”,是作為人類從生到滅這百兒八十年自然生長過程的終結。《黃帝內經》中講:“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由於人類生存的地理位置、氣候因素、環境條件等不同,其自然“壽終”的時間長短也不盡相同,“高下之理,地勢使然也。崇高則陰氣治之,污下則陽氣治之,陽勝者先天,陰勝者後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大小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沿海熱帶的地方,人們可能壽命會短一些。高原寒冷的地方,人們的壽命可能會長一些。不過,我們人類先天出生的地方可能是無法選擇,但我們後天成長的環境,是可以自主的選擇。在這裡,可能會有人認為,“我們的先天出生地也可以自主選擇”,那么我就問:你自己能夠決定選擇出生在熱帶地區、溫帶地區、寒冷地區、沿海地區、平原地區、高原地區嗎?我們也不能自己決定選擇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你能決定自己出生在富豪家庭、權貴家庭、貧民家庭、城市、農村?還是山區?這些我們都不能自己決定選擇。無論我們先天出生在什麼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什麼家庭,只要人們在生存成長過程中,能夠健康快樂地生活到生命自然的終結,在人間的陽壽到盡頭了,那就是“壽終”。那么“正寢”呢?是說在人類生命自然終結之時,能夠在一個安定的地方快樂地離開人世,也就是“從哪裡來,再到哪裡去”,不能把自己這個有形的人類物體終結在無可奈何的地方。我們的出生地和出生時間,是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無可奈何,無可選擇。那么,我們的生命自然終結的地方,應該可以自己掌握,不能拋屍荒野,這就叫“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