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教你擺脫職場煩惱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

以上兩句詞雖是描寫人情世故的,今用之職場,卻再也適合不過了。就拿筆者來說吧,從職不到4年,卻也心生厭倦之意。深知不可為,而力已難從心矣。深咎其因,才發現是一種叫做職場恐慌的病症侵襲。

專家認為,所謂職場恐慌症,通常是指年齡在25~40歲的職場人士,對於自己職場表現的一種焦慮。這種焦慮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對於年齡、婚育、定位等方面的恐慌。 

從深層次的原因分析來看,主要細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三十而立的年齡恐慌

俗話說,三十而立。很多人,也把三十做為職場的分水嶺,認為如果到了三十或已經過了三十,還在職場無所斬獲的話,那一生都將無所作為。然而職場中並非人人都是順利者,不少30歲以上的人因為自己的事業未成而感到恐慌,他們會產生消極心理,認為自己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不少人深為自己的前景擔憂。心理學家研究後發現,人到中年面臨隨時被老闆解僱的風險,又因年過35歲而被眾多招聘信息所排斥,此種心理也叫“35歲現象”。 

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產生婚育恐慌 

過度忙於事業的人,往往會出現對家庭的忽視。一些人也一直掙扎在要職業還是要家庭、孩子的艱難選擇中,往往等到功成名就之時,或者有了兩全其美的方法,卻已經錯過了結婚生育最佳期。對於懷孕的焦慮,“生(孩子)”的期待已經取代了“升(職)”的初衷。這種現象在國內的一線大城市更為明顯,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現在城市人生活壓力大,標準要求高,希望下一代能有較高的生活質量,往往造成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局面,也是產生婚育恐慌的主要原因。

三、缺乏職業規劃導致定位恐慌 

  如今的市場經濟,人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也可以從事自己喜愛的職業。古人說:多則不佳,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給了你太多的選擇往往你就沒有了選擇,你就不知道如何選擇,正所謂物極必反的道理。人們在自由選擇職業、崗位的同時,也會有失業或對職業不滿意的時候,況且長期從事一種工作,一個崗位,也會讓我們的天之驕子們產生厭倦之情緒,讓本來就不長職業生涯變得讓人憂慮。筆者認為,最可能產生職業危機的有四個時段:即擇業時可能出現的定位危機、工作5~7年後可能出現的升職就業危機、40歲左右可能出現的方向危機、過50歲可能出現的飯碗危機,而在這四種危機中,最令職場中人困惑的便是“定位危機”。 

所謂“定位危機”,用今天更專業,更科學的說法就是職業規劃。職業規劃教育發源於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達到高峰,當時整個美國都在推廣和實施‘生涯教育’。其重點放在人的全部生涯,按照生涯認知、生涯準備、生涯熟練等步驟逐一實施,使學生獲得謀生技能,並建立個人的生活形態。在美國、英國、日本等國,職業規劃已被列入必修課,貫穿於大學教育全過程。

職業規劃並非就是按自己意願去選擇工作,它其實包括五大環節:一是自我評估(知己),即客觀分析自己的職業興趣、能力、價值觀等;二是職業機會評估(知彼),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目標就業城市、行業、職業、企業相關資訊,結合自己的情況理性評估職業機會;三是確定職業目標、路徑;四是制定行動計畫;五是反饋修正,即根據自我發展、社會變遷以及其它不可預測的因素,主動適應各種變化,及時調整、修正職業規劃。

關於職業規劃,筆者就不在這裡贅述了。建議那些有“定位危機”的朋友一定要找專業的人力資源機構進行測評。

以上談到了三個主要的恐慌形式,下面就讓筆者談談如何簡單的應對這些恐慌:

一、有目標的去執行

有年齡恐慌的職場人士,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列出計畫,每天要完成多少也要有個明確的目標,切忌不顧自己實際能力隨意定目標。有了實際的目標,加之有強有力的去執行,不但完善了自我,提高了在職場在的競爭力,相信伴隨你的恐慌也將雲開霧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