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經理人為何職涯蹉跎

一、僅會聰明做事,以此自居

這個年齡段的精英經理人,其實只是停留在靠聰明做事的層面上,並且以善聰明做事自居,排斥其他,根本沒有到精明的層面。聰明用來做事可以,但做人就不夠了。做人需要的是精明,需要的是對人的尊重,而尊重人的前提是自重。如果工作中不能靠耐心完成溝通,而是臉紅脖子粗和他人爭吵,甚至辱罵,何談尊重?如果純粹做一名專業技術人士,靠聰明做事還可以,但要做一名管理者,就需要在聰明做事的基礎上,精明地做人,進而智慧地處理各種內外上下錯綜複雜的矛盾。當然,一個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連30歲都不到,聰明地做事還沒有做好,就開始修煉精明地做人,也許並不現實,甚至適得其反。但你必須意識到自己這個短板,而不能目空一切。

二、以歷史英雄為偶像去模仿

在溝通中,我發現這些職場精英大多都有自己的偶像,大多崇拜歷史上某個人物。他們因其某些特殊的身份和經歷與自己相似,由此加以崇拜,並把這種本來應是精神層面的崇拜帶進了職場實踐。其實,把特定歷史時期的人物行為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自己操作的指南,是不妥的,甚至會耽誤自己。因為社會發展到今天,環境條件都大變了,哪些需要繼承,哪些需要發展,經理人應該有所甄別,否則就是刻舟求劍的迂腐。

三、受製成長背景,拒絕改變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而這個背景一般情況下就形成了自己的為人處世哲學,自己做事的方式和方法。但這些背景文化有些會使你終生受益,也有可能使你終生受困;有些能夠指導你XX年,有些可能指導你20年或更長,關鍵看你是否越出了既有的成長文化背景。一旦越出,就需要另一種文化來支撐你的做事做人,來應對世事變遷。但這些優秀的30歲的經理人,這時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於是東撞西碰,始終就沒有規則感和渠道感,就像河水突然溢出了水渠,然後漫山遍野地亂流。

我見過很多優秀潛質的30歲青年經理人,已經固化了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文化習慣,很難改變,或者說拒絕改變,對新東西排斥,結果是剛步入職場那一陣子還行,過了30歲後就開始陷入布朗運動。其原因是30歲一般情況下是而立年齡,就是這一立,把自己立僵了,還自鳴得意叫“咬定青山不放鬆”,結果做不到與時俱進。在迅猛變化的世界裡,靠“立”是立不住的。

四、受困多重目標,不能專精

從一個人一生來講,30歲,正是人生當中最狂妄的年齡段。尤其作為一個有很好基礎的經理人來講,心比天高是正常的心理活動。詩仙李白在這個年齡段做了以下職業規劃:從政——“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成名——“青山磔磔春禽鳴,此間不可無我音”。只不過我國傳統文化一向不重視財富,要不然他也會有富甲天下的豪言流傳於世。一個有才情和夢想的人,如果30歲沒有這種激情,反而不正常。而問題是,30歲的人這種激情和夢想,就是不落地,整天飄來飄去,不知道如何把這種激情和理想變成一種切實可行的職業操作規劃。一旦把目標落了地,激情和夢想就會落實到具體的瑣事當中,同時就會集中在一事上。之所以追求多種目標,就是自己虛幻的結果。

仕學商是三個完全不同的職業象限,三個不同的遊戲規則,職場生涯短短的30年左右,三個方向都要奔跑,能跑多遠?每天奔跑於財富、權力、榮譽這三座山峰之間,奔跑的結果就是哪一座山峰都沒攀登上去,最後累死在山谷里。

也許,這個年齡段的人會說:“我用XX年的時間,集中精力爬一座山峰,然後再去爬另一座山峰總可以吧?”如此你可能會爬到一定高度,取得一定的職業成就,但你這時撤出去爬另一座山峰,首要不是去爬,而是先下山。到了山底後,再去攀爬另一座山,而這時你又從零開始爬。也許你會有很多爬山的經驗可借鑑,但是前面的爬山經驗並不都是財富,還有成本。因為山峰不一樣了,需要了解、學習和適應新的爬山方法,這就是職業切換的成本。所以,一個人爬山的高度,不僅取決於速度,還要取決於爬的時間長短,而這背後就是忍耐和堅持。許多人一生都在多座山峰之間爬來爬去,成本一直在發生,效益始終沒有。這就是我說很多有才華的人一生顆粒無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