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待“考證熱”

據報導,近年來,職業資格證書越來越受到高校畢業生的青睞,多數學生都在畢業前夕搶拿“通行證”。社會對職業資格證書的理解已不再是“藍領”求職工作的憑證,高校學生亦把它視為進入職場的砝碼。
如今,在人才市場上,畢業生手拿一摞證書求職的現象已屢見不鮮。隨著就業壓力的加大,一個就業崗位往往出現數十名、甚至數百名畢業生競爭的現象。不少用人單位招聘時,除了考察應聘者的學歷和專業知識,尤其看應聘者手中的各類證書,而且多多益善,證書多少儼然成為衡量和錄用人才的唯一標準。這就給求職者一種錯覺,認為手裡的證書越多,找工作越有發言權。於是,社會上就颳起了一股“考證熱”。
從某種程度上說,“考證熱”是一種浮躁的表現。大學生中就有“學校考試馬馬虎虎,社會考試認認真真”的說法,不少學生甚至不惜放棄所修學業,報名參加社會上的各種考證輔導,這無非就是為了增加求職的砝碼。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是擁有證書並不代表一定有真才實學,證書多並不代表綜合能力強。如果帶著急功近利的目的參加考試,除了能拿到那一紙證書,並不能掌握多少知識,動手、動口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其實,“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無論高中生、本科生、碩士、博士,無論是否擁有證書,就業都應以真才實學和綜合素質為基礎和支撐,畢竟職業不同、專業不同、層次不同,人才的標準也應有所區別。作為用人單位,應從“量才錄用,任人唯賢”的目的出發,不拘一格用人才,不能迷信證書,更不能將證書的多少與能力的大小畫等號。考證也許但這並不代表綜合素質的高低,一味追求證書顯然失之偏頗。

供稿:山東蓬萊市人事局  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