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就業 後擇業 再創業

先就業 後擇業 再創業——大學生詮釋就業新理念

隨著社會就業競爭的加劇,特別是人才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正成為當代大學生選擇的一種就業新理念。

就業難催生就業新理念

不久前,蘇南某工業園區20多家內、外資企業在蘇州大學聯合舉辦了應屆畢業生招聘專場,校內外8000多名大學生蜂擁而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少大學生並不僅僅對外資企業感興趣,內資企業同樣受到大學生們的歡迎。而以往並不算吃香的超市,也頗受畢業生的追捧。

應該說,“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這一新理念的產生與目前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難不無關係,或者就可以說,正是就業難和畢業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催生了就業新理念的產生。教育部門的數據顯示,XX年全國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人數為145萬,XX年為212萬,XX年將超過250萬,而且每年大學生人數還要以10%-30%的速度遞增。這個期間,正好又趕上整個社會就業不足的大背景。由於受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眾多的在華跨國公司紛紛裁員,像摩托羅拉、微軟、貝爾等往年的畢業生需求大戶,近兩年來需求急降,XX年的需求只是XX年的十分之一左右。

“既然就業難,就自己去創業”。與此同時,我們還聽到了大學生們叫出這樣的口號。在一些地方,那些大學生,比如會翻譯、會設計網頁的,還有擁有其他一技之長的,就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三三兩兩地自己組成小公司。

我們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大中專畢業生對“市場就業”有了新的認識,他們開始以平常心態面對市場。“想要一步到位就找到自己的合適位置已越來越不容易,先找個工作再說,不行再跳”幾乎已成為眾多畢業生的一種共識。而且現在只有文憑而缺乏實際工作能力的人已越來越受到冷遇,面對人才供求關係的變化,調整心態,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成了應屆畢業生選擇的一個新動向。

“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遭質疑

應該說“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出發點是積極的,在競爭加劇,整體就業環境不容樂觀的情況下,走一條面對現實,降低起點,先找一個單位就業,融入社會再尋求發展的道路是最為務實的做法,但企業卻犯了難。

一位國企人事部負責人表示,企業在招聘新員工方面要花費很大精力,在大量的求職簡歷中幾經篩選,最後認定你是合適人選了,才會給你發錄用通知書。現在有的大學生,簽約時信誓旦旦說得好,可幾個月後找到好工作了,掏出錢就毀約,弄得企業措手不及,浪費了人力財力物力不說,給企業的正常工作也帶來了很多麻煩。有鑒於此,海爾集團因學生跳槽而不得不設防,他們一改以往的做法,以延長簽約期來應對,其人力資源部主管孫先生說,海爾將對新進人才進行長達半年的嚴格培訓,然後再競聘上崗,他希望新人有較長時間的穩定期,給自己足夠的適應期,也給單位較長的考察期,他們的就業協定一改往年的一年一簽為三年一簽。

對於大學生就業中先拉個“墊底”的做法,也就是今天大學生常掛在嘴邊的“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觀點不少用人單位同時還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現在是一個“信用抵萬金”的社會,“愛信用如同愛眼睛”,沒有信用將一事無成。一個大學生從大學一走向社會,如果抱著“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態度,其誠信度必將大打折扣,因為他不僅會增加用人單位對他的不信任感,甚至還會浪費人才培養的時間和精力,這也是他對自己不負責任的體現。

一些用人單位則明確提出反對的意見,他們表示這種畢業生選擇單位,完全屬於一種無奈的選擇,而這種無奈是不會維持長久的,來了單位後,一旦覺得單位不滿意,外面一找到機會就會飛,這樣的人不穩定,我們寧願不要!

給“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一點寬容

現代社會人才流動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用人單位有選擇人才的權利,畢業生也同樣有選擇個人更好發展空間的自由。這已經成了現今人才流動的一種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