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創業容易產生的幾個誤讀

一、創業不等於賺錢

很多創業者在創業之初都會把賺錢盈利作為創業的目標,且認為如果不是為了賺錢為什麼創業?創業一定要追求盈利的,但盈利不代表創業的全部。

創業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你選擇了創業,就是選擇了像所有創業者一樣生活。創業會成為你生活的全部,無論吃飯、睡覺、你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和創業相聯繫;你的家人無論情願還是不情願,都會和你的創業聯繫在一起。所以,選擇創業,首先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賺錢是一種結果,導致結果的原因是清晰合理的商業模式和腳踏實地的行動。想賺錢不一定能賺到錢,找到對的事情並把事情做對,賺錢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賺錢的方式有很多,有合理和不合理的方式,有道德和不道德的方式,有合法和不合法的方式,創業者要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

二、競爭不等於你死我活

創業離不開競爭,商業社會中的競爭激烈而殘酷。但多少年來的商業實踐都證明,欲置對手於死地而後快的競爭最終也將把自己拖入死地。現代的商業社會從競爭走向競合,學會尊重對手,無論自己有多么大的競爭優勢,懂得給對手留有生存的空間和起碼的尊嚴,才能讓自己活的安全並贏得對手的尊重。

三、連鎖不等於開店

很多初創業者選擇連鎖作為做大做強的首選方式,強調擴張速度的重要性。連鎖的核心在於標準化,在於流程的設計。之所以強調開店的速度,說明沒有核心的優勢和競爭門檻,所以害怕市場的模仿者出現。史玉柱先生說的好,“試點市場快不得,全國市場慢不得”。不急於多開店,先致力於開好店,在很多情況下,慢就是快。基礎不牢,連鎖的結果一定是連而不鎖。

四、人才不等於好員工

許多創業者強調團隊成員的優秀和難得,姑且不論這些人才是否真的如他們所說是人中龍鳳,一個基本的前提是,對於初創企業而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企業的規模和成長速度如果不能匹配優秀人才的才能施展空間,對雙方都是一種痛苦。所以,初創業者不要迷戀博士和專家,選人時更多關注兩點:適應性和互補性。

五、概念不等於產品

綠色食品、生態養殖、環保產品……很多的創業者都會對自己的產品賦予很多時髦的概念,但概念終究只是概念,是否真的能被消費者接受和承認,關鍵還看產品的品質。

產品的生產、包裝和銷售都是容易的,對消費者的引導和教育是最難的。所以,如果沒有真正過硬的產品,不如踏踏實實地就把自己當成個普通賣菜的、養雞的、做塑膠加工的,想想如何在現實的市場競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可能會活的更紮實。

六、手段不等於目標

舒適的生活是目標,買房是手段;出行方便是目標,買車是手段;家人幸福是目標,創業是手段。但現實中,很多人把手段當做目標,最終買房做了房奴,有車到處擁堵,創業不是拖累了全家,就是家外有家。人最可悲的就是當你付出一生的努力覺得你擁有了一切,卻發現所有這一切都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七、股權不等於激勵

初創業者多喜歡給團隊成員出讓股份,覺得這是最好的激勵和留住人才的方式,而且顯示了自己的大度。

其實,初創企業的股份是最不值錢的,也是最昂貴的。不值錢是因為初創企業的死亡率高達95%以上,股份不能帶給人任何預期;昂貴是因為一旦企業殺出重圍快速成長,哪怕是萬分之一的股份也代價高昂。所以,對於初創企業,最好的激勵方式就是真金白銀,像牛根生先生所說:“財散人聚,財聚人散。”

當然,初創業者對創業的誤讀遠不止這幾條,其它還有諸如優秀的培訓師不等於好校長、毛利不等於盈利等等,希望初創業者引起重視,正確對待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