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就業 後擇業 再創業



目前,我國經濟已經歷大轉變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都在積極地尋找能夠最大限度充分發揮潛力的機會,頻繁變換工作崗位便成了一種必然的選擇。80年代初,美國人均一生職業流動達17次之多,而那時,我國人均一生職業流動僅有1.7次。近兩年,隨著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就業形勢的變化,人員流動的加快,職業流動相對上升了5次左右,某高校曾作過一次調查,調查顯示,有85%的在校生打算就業時簽約不超過3年,有近70%的人估計自己工作不滿3年就要“跳槽埂

一位從事職業指導的人士說,在現行的勞動就業制度下,勞動者從一而終的就業制度早已打破,用人單位有用人自主權,勞動者也有擇業的自主權,用人單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與勞動者終止、解除勞動契約,勞動者也可以依法與用人單位終止、解除勞動契約,《勞動法》為勞動者重新擇業跳槽還是提供了一點方便的。《勞動法》規定:“勞動契約期期滿或當事人約定的勞動契約終止條件出現,勞動契約即行終止。”“勞動者解除勞動契約,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在試用期內,“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契約”。

令人欣慰的是,對於“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就業新理念,今天一些用人單位多多少少已經表示能夠理解,他們對這一理念表示了極大的寬容,認為多流動利人利已,環境好方能留心。江蘇的某企業負責人說,就業市場本身就是雙向選擇,沒有流動就沒有發展。山東小鴨集團負責招聘的一位同志說,前兩年集團招進20多名碩士生,後來就剩下三四個人,大家都在比待遇、比環境、走人是正常的!

大學生就業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一些專家認為:大學生要給自己的將來定位,但這種定位和設計不可能從學校一出來就成形。畢業生剛走出校門,缺少實踐經驗,所以最好還是先找到一個單位工作,定好將來的目標,在工作中有意識地積累經驗。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和能力後,再去選擇自己理想的工作和環境,這樣做相對於“一步到位溝鈉諭值來說更切實際。專家們還建議,我們的大學裡應開設創業的課程,傳授一些創業的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創業的激情。學校或者政府應該支持大學生創業,為他們創業提供一些有利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