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市場漸入理性通道

物競天擇,大浪淘沙。眼下,培訓市場正悄然發生變化。

培訓內容:由“面”向“點”聚焦,強調個性化、時效性和實用性,華而不實、面面俱全的培訓內容已為客戶、學員所拋棄。

企業用人講求實用,一旦某個崗位或某一工種需要具備某一專業技能的員工,企業首先考慮的是員工或求職者是否掌握這種技能,而不是他(她)還懂得什麼(當然,既具備這種技能又懂別的技能更好)。是故,一些培訓機構開始調整培訓內容,尊重客戶、學員的選擇,給他們最需要的培訓。那些內容死板缺乏彈性,不懂得為客戶、學員度身訂做的培訓機構將面臨生存考驗。

品牌名氣:由“表”向“里”回歸,客戶、學員的心態趨向理性,追求的不是光環,而是實效。

現在許多用人單位已不再迷信品牌,即使求職者受過名牌機構培訓,錄用時也一樣要經過面試或測評,達不到要求還是不聘用你。學員也學“精”了,有無名氣不要緊,關鍵是學到需要的東西。在這種情形下,一些品牌機構開始檢討盲目擴招的害處,不再一味追求規模和短期效益,而是抓好質量,保住招牌。

考證培訓:證多不等於才高,考試不再“一窩蜂”。

現在謀職,除了學歷文憑外,往往還要具備相關的職業證書,於是考證培訓在社會上一直紅紅火火。但是,證書滿天飛,難免泛濫成災。時下國內職業證書不下數百種,有些是國家或行業不承認的,有些是用人單位聞所未聞的,辛辛苦苦考了這些證書,學員恐怕只有一個“悔”字,培訓機構削價促銷也難以招徠學員。許多培訓機構開始冷靜思考:社會目前需要什麼證書,學員目前需要什麼證書,結合社會和學員需要來開展培訓,而不是盲目引進或開發過於超前或冷門的證書產品,等學員來買。

市場不是炒作出來的,作為培訓機構,應緊隨市場脈搏,因時而異、因地制宜,做好調節和配合工作,並從中謀取合理回報。(張秀蘭)

來源:南方網